...
作者:袁钟,医学博士,主攻专业为中国医学史(医学与哲学研究方向),自1991年起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就职,现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编审。卫生部医学伦理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医学与哲学》杂志副主编等。他的主要研究兴趣包括中国医学史、医学与哲学、中西医比较、健康科普、医学与人文等,发表过大量医学人文方面的学术论文。他强调培养有知...
雷爱民 “现代生死学”从傅伟勋先生提出开始,至今已走过近三十年光景, 但是,生死学作为华人世界独特的学术研究,迄今为止仍未获得犹如 哲学、文学、史学等学科一样的学术地位和认可度,在中国内地,生 死学更是少数学者在特定学科范畴之下从事的颇具个性的学术研究, 总之,生死学尚未登上普遍承认的学术大雅之堂。回顾生死学从创立 到其发展的三十年历程,中国台湾两位知名生死学专家钮则诚先生、 尉迟淦先生可谓见...
钮则诚 引言 这是一篇概念性文章(conceptual article),我以“华人应用哲学”(Chinese applied philosophy)学者身份,提出个人主观意见(doxa)而非普遍客观知识(episteme),以概括自己对“华人生死学”(Chinese life and death studies)的理解,期望以文会友,善结有缘人。死生大事之于年届七旬的我,已非纸上谈兵而是生死...
尉迟淦辅仁大学哲学博士尼加拉瓜太平洋大学殡葬事业管理研究所教授兼所长中华殡葬教育学会理事长 一、前言 在华人世界里,最早使用生死学一词的人是傅伟勋教授[1]。当时,是1993年,迄今已经将近30年。在他提出生死学之前,台湾原先是充满了死亡禁忌的。虽然,从1982年起,台湾的死亡原因就由癌症高居榜首[2],但是,直到1990年为止,台湾的医疗界仍然无法正视此一事实。对于此一事实开始有所觉察而加以...
黄 瑜 广东财经大学应用伦理研究中心 摘 要:“死亡图像”教学活动指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的死亡场景以图像的方式进行描绘的一种情境化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当代大学生面对死亡课题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特点,及其死亡认知和态度的二元性结构:想象与事实共在的死亡图像、积极与消极并存的死亡态度以及传统与现代相互交织的死亡观念。通过“死亡图像”教学活动,既可从微观层面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