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刘昆(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 抗战悼亡诗歌中的创伤体验丰富而真实,既有个人的创伤体验,也有群体的创伤体验。在完形心理的作用下,人们普遍追求民族国家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而现实中的残缺与理想中的完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由此催生出民族国家生存的焦虑感。在对“是谁造成了我们的创伤?”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归因中,诗人为民众树立了一个共同的敌人,对敌人的仇恨心理激发了民众普遍的民族情感。 关...
江文诗 马雅婕 何湘湘 武小桐 王云岭通讯作者:王云岭摘要:目前,移植器官短缺,供需差距失衡仍是全球器官捐献与移植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把器官捐献宣教列入安宁疗护服务内容的做法在国外已有诸多实践。器官捐献是我国《民法典》赋予公民的一项自主选择的权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临终者的价值感和尊严感,为其提供更为人性化的临终关怀服务,并对其家属和社会构成一种反向关怀,也是对患者医疗自主权的尊重。同时...
黄玉婷 张慧琳摘要目的:对乳腺癌幸存者的生活质量问题和干预措施进行综述,探讨死亡在乳腺癌幸存者长期生存的意义,为提高乳腺癌幸存者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为乳腺癌幸存者长期护理计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归纳、总结乳腺癌幸存者主要生活现状及有效干预措施。结果:目前乳腺癌幸存者常见的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包括生理症状、心理困扰和社会问题三个方面。常见的有效干预措施包括运动干预、饮食干预、心理干...
高一虹摘要:本文以安宁疗护为例,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聚焦“语类”,提出“语类场”、“语类化”等概念,在对这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将其与社会学家P.Bourdieu所言“惯习”联系起来,阐释了这些概念在中国大陆安宁疗护中的实际呈现,并讨论了安宁疗护语类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场域的要素及其关系。 关键词:语类;语类场;语类化;安宁疗护;惯习 一、安宁疗护的语类场、语类化1. 语类概念的界定和使用在...
陆晓娅:彭小华连着翻译了《最好的告别》等三本书,为中国人提供了审视死亡、审视临终选择的新视角。现在,她终于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自己对死亡的思考写了出来。本书既有国际视野,也有中国经验,既有文化观察与反思,还有很具体的操作“指南”。(知名生死教育专家)雷爱民:对死亡的认知、反思和贯通是人安身立命之基础。作者强烈的现实关怀、博采众长的生死学理念、长期的研究积累,成就了这本佳作。本书让死亡启蒙、生死教育、...
郑晓江,1957年6月生,江西万载人,专门从事中国哲学与文化的研究,尤擅生死哲学与生命教育的研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专家,江西省教学名师。现任江西师范大学江右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道德与人生研究所所长、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已出版专著:《传统道德与当代中国》、《中国人生精神》、《中国死亡智慧》、《中国生命学》、《生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