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民众,面对亲人的离世,总是十分为艰难的事情。在一个生死教育尚未普遍开展、人们对死亡的认知不充分的环境中,开口向他人谈论死亡,被认为是不吉利、尴尬的、为难的、甚至不合时宜的。哪怕面对自己至亲的人,有死亡困惑,也难以启齿,一谈到死亡,就可能出现畏难情绪,以及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阻力。曾几一度,家庭是中国人重要的生死教育场所,父母长辈是晚辈生死教育的引路人,然而,由于生死教育的缺失,曾经家庭中的生死教育者本身却面临着成为无法向晚辈谈论死亡的人。可是,今天的新生代却急迫地想要了解生死问题,他们甚至了解了比年长的人更多的生死学知识,那么,如何向家中的长辈,尤其是向父母开口谈论死亡,在面临致命疾病,或者临终之前,打破“沉默的共谋”,共同提高生死认知,坦然面对死亡问题,传递亲情,实现善终?本期沙龙将邀请有相关研究和经历的专家、对谈人,跟大家分享互动。
欢迎大家参加2023年3月12日(星期日)下午14:30-16:30举行的第七期“谈生论死”生命文化沙龙:如何跟年长的“家人”开口谈生死?(线上全程直播,微信公众号:生死学与生死教育研究3月8日动态扫码进入直播)!
嘉宾简介
朱明霞,管理学博士,护理教育硕士,硕/博士导师,中国澳门镜湖护理学院教授,华人生死学与生死教育学会会长,《华人生死学》杂志主编。热衷于长者健康及慢性病护理的教育,特别对中国传统仁爱文化和关怀护理有深入的探讨,对生命关怀、临终护理、生死教育有相关探讨。近五年发表或参与生死学相关学术文章三十余篇,组织参与国内外生死教育相关学术会议二十余场,先后担任:中国澳门高等教育发展促进会理事、中国澳门护理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澳门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大学生辩论赛评委、中国澳门长者事务委员会、中国澳门发展策略研究中心《澳门特区居民素质调查研究》技术顾问、中国澳门护士学会康乐部、学术部委员、中国澳门镜湖护理学院学生会关爱之光顾问教师、现代护理教育与研究杂志首届编委会委员、中国澳门护理杂志副总编辑、中华护理学会四川分会内科专委会委员等职务。从2012年开始在中国澳门大力推动善生善死等大众生死教育及相关研究, 2015年主编出版生死话题读物《生命如歌》。目前在中国澳门推动生死教育课程及活动,承担WHO失智症照顾者线上教育支持平台(iSupport):澳洲和大中华地区多中心合作研究-澳门项目负责人。
胡宜安,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哲学硕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市优秀教师(2015年),华人生死学与生死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人生死学》杂志副主编。在校期间担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生命教育专题》等课程。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从病理学走向人本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转向——基于问题学生研究”(2012年),出版专著《现代生死学导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遗忘与难忘》(华龄出版社2020年),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2000年主持开设《生死学》课程,是国内持续时间最久、最系统的高校生死教育课程,课程于2016年建成在线MOOC课程,分别在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平台、教育部中国大学MOOC平台、深圳大学优课联盟以及学习强国平台上线。课程于2019年获评国家精品在线视频公开课,2020年被评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兼任“北京癌症防治学会生死学与生死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受聘为“广州市及周边地区安宁疗护协作网络专家顾问”。
徐凌志,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澳门中西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主席,国际创意产业联盟主席(澳门),IEED国际生态环境设计联盟港澳执委会主席,原中国创造学会理事,澳门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澳门学者同盟理事,中国工艺美术行业艺术大师,国际工艺美术大师,澳门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首届非遗“大国工匠”。
雷爱民,华人生死学与生死教育学会理事长,《华人生死学》杂志副主编,北京大学哲学博士,清华大学伦理学博士后,中国当代生死学系列会议发起者、组织者,生死学专家,生死教育践行者何推广者,著有著作《死亡是什么》《直面与超越》等。
宋敏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在读),中级社会工作师,华人生死学与生死教育学会会员,《华人生死学》期刊青年编委,在安宁病房做社工3年 + 葬礼策划3年,从不同阶段处理和死亡的关系,正在参与清华大学景军老师“死亡叙事研究”课题。
参会方式:线上
会议主办、承办:华人生死学与生死教育学会
支持单位:《华人生死学》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