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生死学》2022年第1期DOI:10.12209/j.hx.22120113作者:《柳叶刀》死亡价值委员会(详细作者、译者、校对者等信息,请参照文末。)内容提要21世纪的临终故事充满了矛盾。许多人在医院受到过度治疗,本应陪伴他们最后一程的家庭和社区在生命末期反而被边缘化;与此同时却有更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治疗,死于本可预防的疾病,连基本止痛措施都无法获得。死亡与临终过程的不平衡与矛盾图景是本...
雷爱民 “现代生死学”从傅伟勋先生提出开始,至今已走过近三十年光景, 但是,生死学作为华人世界独特的学术研究,迄今为止仍未获得犹如 哲学、文学、史学等学科一样的学术地位和认可度,在中国内地,生 死学更是少数学者在特定学科范畴之下从事的颇具个性的学术研究, 总之,生死学尚未登上普遍承认的学术大雅之堂。回顾生死学从创立 到其发展的三十年历程,中国台湾两位知名生死学专家钮则诚先生、 尉迟淦先生可谓见...
钮则诚 引言 这是一篇概念性文章(conceptual article),我以“华人应用哲学”(Chinese applied philosophy)学者身份,提出个人主观意见(doxa)而非普遍客观知识(episteme),以概括自己对“华人生死学”(Chinese life and death studies)的理解,期望以文会友,善结有缘人。死生大事之于年届七旬的我,已非纸上谈兵而是生死...
尉迟淦辅仁大学哲学博士尼加拉瓜太平洋大学殡葬事业管理研究所教授兼所长中华殡葬教育学会理事长 一、前言 在华人世界里,最早使用生死学一词的人是傅伟勋教授[1]。当时,是1993年,迄今已经将近30年。在他提出生死学之前,台湾原先是充满了死亡禁忌的。虽然,从1982年起,台湾的死亡原因就由癌症高居榜首[2],但是,直到1990年为止,台湾的医疗界仍然无法正视此一事实。对于此一事实开始有所觉察而加以...
黄 瑜 广东财经大学应用伦理研究中心 摘 要:“死亡图像”教学活动指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的死亡场景以图像的方式进行描绘的一种情境化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当代大学生面对死亡课题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特点,及其死亡认知和态度的二元性结构:想象与事实共在的死亡图像、积极与消极并存的死亡态度以及传统与现代相互交织的死亡观念。通过“死亡图像”教学活动,既可从微观层面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死观,...
郭长兴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摘 要:作为人生礼仪的丧祭礼是儒学体系中应对死亡问题的根本资源,是实现逝者善死的“送死”之法。在魂魄生死观的基础上,丧祭礼中既有饰形、藏形之礼,又有安魂之节:前者旨在防止逝者遭受生者厌恶、他物侵食,具有维护逝者尊严的作用;后者意在逐步接引逝者魂灵入庙,从而为其提供归依。此外,丧祭礼又是逝者超越死亡的凭借。其一,丧祭礼是逝者向世人呈现自身价值追求的最后环节,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