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生死学》2023年第1期DOI:10.12209/j.hx.23060108作者简介(ID):郑献儒,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 2022 级伦理学硕士生,通信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 100 号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邮编:200234,电子邮箱:19841053038@163.com摘要:旅行者及其在旅途中所思所感归根结底是一种个体化的内在经验。陆晓娅老师在 旅行过程中以生命和死亡为线索,...
《华人生死学》2023年第1期DOI:10.12209/j.hx.23060102作者简介(ID):林安梧,哲学博士,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暨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东华大学荣誉讲座教授、元亨书院院长、慈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原院长、台湾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原主任。摘要:本论文旨在经由佛教“剎那生灭、了生脱死”的思想,进一步以阐明“佛教的生死学”并运用于吾人所处的实况,指出生死学思维的重...
《华人生死学》2023年第1期DOI:10.12209/j.hx.23060103作者简介: 韩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国际儒联理事、中国实学研究会法人代表暨副会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客座教授、河北省儒学会顾问、陕西省国学艺术研究会顾问、中和书院院长等。主要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儒学、经学研究,在《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参与主持科研项目多项,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
“华人”之为华人,是由中华文化塑造的。不管是就历史与现实的叙述而言,还是就未来的建构而言,“华人生死学”作为关乎“华人生死”的学问或者“华人”关于“生死”的学问,当然也离不开中华文化,不管是就历史与现实的叙述而言还是就未来的建构而言。何况,“生死学”这一词语的生成本身就有着非常浓厚的“心性学”这一中华文化的土壤与背景。 但是,在目前关于生死学及生死教育的讨论中,我们很多时候都能够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