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淦辅仁大学哲学博士尼加拉瓜太平洋大学殡葬事业管理研究所教授兼所长中华殡葬教育学会理事长 一、前言 在华人世界里,最早使用生死学一词的人是傅伟勋教授[1]。当时,是1993年,迄今已经将近30年。在他提出生死学之前,台湾原先是充满了死亡禁忌的。虽然,从1982年起,台湾的死亡原因就由癌症高居榜首[2],但是,直到1990年为止,台湾的医疗界仍然无法正视此一事实。对于此一事实开始有所觉察而加以...
黄 瑜 广东财经大学应用伦理研究中心 摘 要:“死亡图像”教学活动指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的死亡场景以图像的方式进行描绘的一种情境化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当代大学生面对死亡课题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特点,及其死亡认知和态度的二元性结构:想象与事实共在的死亡图像、积极与消极并存的死亡态度以及传统与现代相互交织的死亡观念。通过“死亡图像”教学活动,既可从微观层面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死观,...
郭长兴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摘 要:作为人生礼仪的丧祭礼是儒学体系中应对死亡问题的根本资源,是实现逝者善死的“送死”之法。在魂魄生死观的基础上,丧祭礼中既有饰形、藏形之礼,又有安魂之节:前者旨在防止逝者遭受生者厌恶、他物侵食,具有维护逝者尊严的作用;后者意在逐步接引逝者魂灵入庙,从而为其提供归依。此外,丧祭礼又是逝者超越死亡的凭借。其一,丧祭礼是逝者向世人呈现自身价值追求的最后环节,遂在...
雷爱民摘要:害怕死亡是常见的人类心理现象,死亡焦虑与死亡恐惧是其中两种比较常见的情形。死亡焦虑通常与人的价值观以及个人信念受到死亡威胁或颠覆有直接关系。死亡恐惧是由于受到了死亡相关事物、事件等具体对象的刺激,从而即时引起了剧烈的恐惧心理和不适感等状况,它常常伴随着身体的僵硬、冒冷汗、躲避等生理反应。死亡焦虑与死亡恐惧不同,无论是二者的性质、害怕死亡的程度、各自害怕的对象,还是它们存续的时间长短、以...
罗正鹏 李婷婷摘要:本研究以癌症患者发布在豆瓣网“癌症日记”互助小组的网帖为语料,以“主题导向的话语分析”为方法,考察癌症患者的期望话语表达,探讨其背后所体现的生死观念。研究发现患者表达了五类期望:即生的渴望、正常生活轨迹、顺其自然、人际联结、减轻家庭负担。大部分癌症患者仍对病情好转抱有期待,在接受癌症可能无法治愈的事实与渴望生存之间摇摆,其话语表达呈现矛盾性。从生死观念来看,患者的期望表达在很大...
林美欣 朱明霞 王思琛摘要目的:调查澳门某医院护士死亡应对能力及照顾临终病人经验现况,以探讨其对他们之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结构式问卷对护士进行调查收集资料,进行社会人口学分析及推论性分析。结果:护士死亡应对能力总平均分:125.4±17分,在各维度最高分是死亡思考表达能力21.37±3.68分,最低分是处理失落能力11.22±2.01分。护士年资及照顾临终病人经验等对其死亡应对能力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