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教育传播计划 | 让我们一起谈生论死
发布时间 : 2024-04-09


任何叙事都应经得起“目的性”的拷问。“生死教育传播计划”是一系列时空影像的叙事,它的提出,是对学会宗旨的一个响应。


近年来,学会对于生死问题的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师资培养可谓倾尽全力,诸如连续八届的中国当代生死学研讨会、中国当代自杀问题研究及预防研讨会、生死学论坛以及学会学术期刊《华人生死学》,多届生死教育师资研修班等等。而深耕在临床、教育、社会服务各个领域一线的专家、会员们,也在医院、社区、学校等地履行着生死教育的使命,并凝结了丰富的智慧与经验。


如何把这些理念、智慧传达给老百姓,去回应他们的生死之惑与现实之需,可能是很多同道都在思考、实践的一个议题。而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剧、社会对生死问题的日益关注,大众对“生死认知与生死安顿”的需求也更加强烈。因此,我们希望借助新媒体平台,为生死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做一些事情,这也就是“生死教育传播计划”的初衷。那么我们如何一起谈生论死?接下来我想从三个方面做个解释。

一、关于“我们”

这里的“我们”,既是发起者、与谈人、制作者,也是观众、读者。在“生死教育传播计划”中,您可以领略国内知名的生死教育、生命教育学者的智慧分享与生命感悟,比如会长朱明霞教授、副会长何仁富教授与胡宜安教授以及理事长雷爱民博士等均有精彩呈现。同时,“我们”的制作团队由一批充满热情的00后青年担当,他们以浙江传媒学院学生为主,有学会的志愿大使、宣传部的干事,也有生命之光志愿者服务队与浙传转播班的同学。他们不仅仅只是想要锻炼专业能力,更多是带着对生死问题的关注、好奇、疑惑和思考来到这里。因此,“我们”看似是“生死教育传播计划”的制作者,但同时也是这项计划的观众与读者。对于青年学子来说,每一次采访、录制,就是一次生死教育的志愿服务,也是一次生命教育的具身性学习——直播间、录制室、访谈室成为了流动的学习空间与沉浸式的学习现场。同样,广大观众、读者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是“计划”的最终目的。我们真诚希望创作者与受众成为一个紧密的、拥有生命联结的共同体,能够“一起”去探讨生命话题。

二、关于“一起”

形成“在一起”的感受与联结,是我们想要着力达成的小目标。我们根据传播内容与受众的特点,设置了三个类别的传播形态,共同组成“生死教育传播计划”。其一,是谈话类节目《对话生命》,时长在30分钟左右,邀请专家就一个主题开展深度探讨。其二,是生死教育短视频,时长小于3分钟,是对大众关心的热点议题的精华呈现。其三,是即时性互动直播,旨在搭建一个专家学者、业界人士、观众读者等多人共话的圆桌场景。当然这三种形式是否合适,需要在实践中论证。我们非常欢迎您分享感受,提出宝贵意见。

三、关于“谈生论死”

“谈生论死”怎样谈很重要,谈什么也很重要。首先,我们试图通过“一起”共创的方式,打破“单向度”的言说,形成谈论生死问题的共同场域。这个场域内,带有形而上的普遍理性预设的宏大叙事可能是相对节制的,相反,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与真挚情感的个体叙事可能是我们所致思致力的。尽管这是我们努力想要呈现的话语风格,但实际制作下来发现,这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顺便提一句,年轻的主创团队所呈现的视频内容,可能还兼有非常明显的青春印记,青涩中带点辛辣,天马行空中带点执着与深沉。在此,还请诸位多多包涵,我们也多多努力。其次,生死学与生死教育所要传达的理念、知识、技能,是扎根于现实生活的人间关怀,我们的文化、生活处处有生死智慧的表达,他们可能隐藏在市民社会的节庆礼俗之中,也凸显在社会热点现象之上。谈生论死,就是回到生活,去回应大众对生死问题的困顿,通过学习和练习去建立爱的关系、落实爱的行动、创造充满意义的人生。

期盼“生死教育传播计划”能够像一棵蒲公英,乘风而行、以爱续航、播撒希望,让生死教育的理念与行动在大众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华人生死学与生死教育学会理事

浙江传媒学院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教师

《对话生命》主持人

张方圆






图片

预告:《对话生命》第一期

   《清明话生死》


2024年4月4日清明节,华人生死学与生死教育学会理事长、生死学专家雷爱民博士将做客分享室,与我们一起在清明的风俗文化中,触摸生命、感悟死亡,探讨华人生死学的奥秘。


本期看点:

1、雷博士的小秘密:如何与生死学结下学术情缘

2、清明为什么会成为一个节日?

3、现代科技如何改变人类的生死观?雷博士会做一个自己的AI 数字人吗?



“生死教育传播计划”联络邮箱:duihuashengming@163.com



上一条:清明话生死|对话生命×雷爱民

下一条:王丹等:临床护士为终末期患者实施本土化叙事护理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