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动态

首  页 > 学会动态
新书推荐:彭小华《学会告别——为临终做最好的安排》
发布时间 : 2023-03-02

陆晓娅:彭小华连着翻译了《最好的告别》等三本书,为中国人提供了审视死亡、审视临终选择的新视角。现在,她终于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自己对死亡的思考写了出来。本书既有国际视野,也有中国经验,既有文化观察与反思,还有很具体的操作“指南”。(知名生死教育专家)




雷爱民:对死亡的认知、反思和贯通是人安身立命之基础。作者强烈的现实关怀、博采众长的生死学理念、长期的研究积累,成就了这本佳作。本书让死亡启蒙、生死教育、善终指引获得了亲切而引人入胜的体验。(华人生死学与生死教育学会理事长)


作者简介




彭小华:文艺学博士,临终、死亡心理文化研究者,知名译者、写作者、心理咨询师,台湾“吴大猷翻译金签奖”获得者,《中国新闻周刊》专栏作者,出版专著《广告的性别再现》、创办“彭小华爱闻思修”公众号,翻译出版《最好的告别》《好好告别》《善终的艺术》《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虎妈的女儿》等多部畅销作品。


导引


亲人临终,留还是放?什么是生前预嘱?如何避免痛苦的死亡?面对疾病和临终,医生自己会如何选择?本书在丰富的案例和亲切的叙述中,讲述了一个个涉及尊严死亡、安宁疗护、医疗决策、精神情感抚慰等的生动故事,以温暖的笔触探讨了死亡的定义、死亡观、临终过程、丧亲悲伤等问题,引导大家正视,临终并不仅是一个医疗过程、身体事件,更是一个精神过程和情感事件,我们应当理性看待疾病和死亡,提前决定、掌控医疗方式,提高生活和死亡的质量。

简介


本书的作者是《最好的告别》《好好告别》《善终的艺术》等“死亡主题”图书的译者。

和以上这些书有相似性,《学会告别:为临终做最好的安排》的主题是,希望人们在正加速进入老年社会的今天,讨论死亡、接受死亡,通过直面死亡的力量,帮助自己克服死亡焦虑与恐惧,在亲人面对绝症和临终的时候尽可能不留遗憾,通过临终的积极意义促使精神和心理的成长,从而更加珍惜生命,更好地活在当下。

毕竟,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将步入临终阶段,他们是我们的长辈,也是将来的我们自己。

但《学会告别》与这些同类图书的巨大不同在于,者是一个对中西文化都有着深入理解、生活在中西之间的中国人,她了解死亡议题的各项内容和最新的发展趋势,同时深刻地理解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认识到我们中的许多人并非不明白、不认可这些直面死亡的的理论。而他们的问题在于,面对死亡这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即使接受了更先进的观念,现实的纠葛也常常让人在行动上与认知背道而驰,而这种止步一般被归纳为“无奈”。

因此,在《学会告别》中,作者一方面列出了关于死亡的15个议题,这其中涉及死亡的定义、死亡观念的文化根源、死亡恐惧的产生与缓解,如“了解临终关怀、安宁疗护以及‘尊严死‘”“死亡的定义”等等,更加系统地为读者介绍了死亡与善终的方方面面。

而在观念的介绍与分析之外,作者特别注重提出诸多直接、明确的善终“实用指南”,比如“医生自己会选择如何死去?” 、“预防少年抑郁、自杀:学会和孩子谈生死”、 “我们要做的不是向患者隐瞒病情,而是改善交谈技巧”等,以及完整的“生前预嘱”模板文本。

目录


序言 我的死亡观念形成史/ 001

第一部分 临终抉择:生还是死?001

一 死亡的新面孔 003

二 临终、死亡模式的变迁 021

三 亲人临终,留还是放?035

四 延续生命的治疗:医生怎么说 054

第二部分 理解死亡与生命 065

五 什么是死亡 067

六 死亡观:不同的思想传统 077

七 死亡是敌是友?是恶是善?086

八 死亡禁忌、焦虑与恐惧 102

九 死亡教育:同孩子谈生死 117

第三部分 为善终做准备 125

十 善终与失败的死亡 127

十一 告诉她/ 他——疾病知情与治疗决策 141

十二 了解临终,做好临终医疗安排 151

十三 母亲之死:一个善终的样本 165

第四部分 善后 185

十四 遗体、骨灰处理 187

十五 丧亲悲伤与新关系建立 208

附 录 225

附录一 生前预嘱(我的五个愿望) 225

附录二 临终征兆 233

附录三 消失在眼前,活在我心中

——在婆母追思会上的发言 235

附录四 死别,也可以满怀喜悦

——我在母亲葬礼上的发言 239

后 记 241

相关推荐


学会告别:你希望自己如何死去?


上一条:何仁富:从唐君毅的晚年日记看一位儒者的死亡准备

下一条:郑晓江:略论生命教育课程的独特性质、内容与讲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