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  页 > 新闻中心
“第七届中国当代生死学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举办
发布时间 : 2022-09-28

2022年9月24日-25日,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和华人生死学与生死教育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当代生死学研讨会:医学生的生死教育”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成功举行。本次研讨会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物资学院、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北京市海淀医院、中国澳门镜湖护理学院、中国台湾辅仁大学、山东大学、广州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全国各地的生死学、哲学、医学、医学人文、社会学、社会语言学等相关领域的四十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了演讲或发言,社会各界贤达、相关从业者等12000多人次同步观看了本次研讨会直播。

上午9时40分,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线下主会场主持人、华人生死学与生死教育会学会理事长雷爱民博士宣布会议开幕,拉开了本次大会的帷幕。首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周程,北京市医管中心二级巡视员徐长顺、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张萍、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何仲分别致辞,欢迎大家莅临参会,祝贺大会圆满召开,共同指出了医学生生死教育的重要意义,国内医学院校应该尽快补齐医学生生死教育之短板,加强医学生死教育的课程建设等。

其中,周程院长在致辞中强调,医学中涉及诸多生死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包括哲学的、伦理的系列议题,医学生是未来的医生,医学生的生死教育非常必要。

徐长顺巡视员指出,医学生的生死教育事关医生的成长,是一个基础性的、医学人文建设的长远问题,持续开展医生乃至医务人员的生死观教育,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必将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

张萍院长认为,医学生的生死教育很有意义,致力于医学院校推广生死教育应当是全社会的责任、未来的趋势。

何仲院长则从自身的亲身体验出发,指出人们应该在年轻的时候就应该接受生死教育,专业的生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面对死亡、积极面对生活、落实职业精神等。

致辞结束后,大会悼念和致敬了近期逝世的“中国当代生死学发展的重要支持者和学术伙伴:北京大学哲学系胡军教授”,合影完毕后,大会进入了主题演讲和分论坛环节。

雷爱民博士、何仁富教授分别主持了上午和下午的主题演讲环节。

上午的主题演讲中,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魏继红教授发表了题为《医学生生死教育的需求、内容与实施途径》的演讲,梳理了医学生生死教育的国内外现状、需求和必要性,从医学生的受众视角分析了医学生生死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建构、优化和发展,探讨了医学生生死教育的多元化、多模态的实施路径。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郭莉萍教授发表了题为《医学生的叙事能力培养与生死教育》的演讲,详细阐述了培养医学生具备叙事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具体做法,诠释了培养叙事能力的两个工具即细读和写作的作用、分享了医学生生命教育之道以及如何与医学生讨论生命和死亡。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王一方教授发表了题为《死亡教育的“灯下黑”现象——医学院校死亡教育的奇点和盲点》的演讲,阐释了死亡教育的奇点和盲点,着重强调了着手建构死亡参照系、死亡的医学认知、“围死亡”概念的确立,以及死亡要素、死亡叙事的重要意义,推介了人文实验室:生命体验馆的教育理念。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路桂军教授发表了题为《安宁疗护医师的生死教育》的演讲,通过开场视频《假如爱有天意》介绍了如何面对死亡和逝去,面对非正常死亡,我们生命教育应该怎么做?路教授还讲述安宁工作中的生死困惑、由生及死的纠结、由死及生的启示,并认为死亡是把双刃剑。

下午的主题演讲中,北京协和医学院袁钟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传统医学对医生的生死教育之启示》的演讲,认为中华民族是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如何安抚家属,面对丧亲者,是中国医生需要学习的;中国传统文化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信念、态度和行为取向,儒道思想对中国人生死观念影响深远,这需要医学从业者深入研究和灵活运用。

山东大学王云岭教授发表了题为《生死素养:医学生必备的医学人文素质》的演讲,介绍了为什么要提医学生的生死素养?生死素养是什么?提升医学生生死素养的路径选择。

广州大学胡宜安教授发表了题为《医学生生命观、死亡观与医学生生死教育》的演讲,介绍了医学的生命观、死亡观,医学生的内在困境,医学生生死教育意在何为等。

中国澳门镜湖护理学院朱明霞教授发表了题为《体验学习在生死教育中的运用》的演讲,介绍了澳门生死教育概况、背景、教育理念,生死教育实践体验学习的活动设计原则、主题类型、生死教学活动设计,体验学习在社区生死教育的运用。

中国台湾辅仁大学叶炳强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台湾医学院校生死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演讲,介绍了国际医学专业在校安宁疗护教育的回顾及现况,台湾医学专业在校安宁疗护教育的回顾及现况、以及他个人多年的“生死学”及“安宁疗护”教育经验之分享、可能的教学架构及建议、如何从事医学生的生死教育等。

9月25日上午,大会设置了三个并行的分论坛,在分论坛上,海军军医大学杜萍、廊坊师范学院的王治军教授主持了分论坛一,北京大学的苏祺、广东财经大学的黄瑜、北京荣德利生慈善基金会的张晞媛等13位专家老师分别就临终关怀、生死观等问题发表了相关论文和演讲。首都医科大学的唐倩倩和山西省人体器官获取与分配服务中心的江文诗女士主持了分论坛二,在分论坛二中,北京大学的高一虹、山西省人体器官获取与分配服务中心的江文诗等12位专家老师和青年学者分别宣读了论文,就临终关怀、器官移植和捐献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论述和讨论。在分论坛三中,安宁疗护专家、北京海淀医院安宁疗护病房的秦苑主任专门介绍并现场组织了安宁疗护之“家庭会议”实操模拟工作坊,与会嘉宾周婷丽、王媛媛和学生志愿者陈一航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模拟工作坊,成为本次研讨会的一大特色。

第七届中国当代生死学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召开,医学生的生死教育之主题引发了广泛关注,大会召开之初,便得到了众多单位的响应、支持和协助,其中,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是联合承办单位;北京荣德利生慈善基金会赞助支持了本次大会;北京协和医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杭州师范大学健康与护理研究院、中国澳门镜湖护理学院、《中华医学教育》杂志、《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医学与哲学》杂志、《中国医学人文》杂志、《叙事医学》杂志、《澳门护理杂志》、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伦理专业委员会、北京袭明教育咨询工作室作为协办单位给与了大会必要的支持。

第七届中国当代生死学研讨会围绕医学生的生死教育,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医学生生死教育的意义、途径、内容等,是当代中国生死教育向专业群体延伸的重要尝试。医生是离生死问题最近的人,医生的生死态度事关病患之福祉,医学生的生死教育极其重要。推进中国医学院校的生死教育是中国当代医学教育的重要课题,与会专家呼吁我们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成功的医学教育经验,把生死教育列为医学生的必修课,把以生死素养培育为核心的生死教育作为医学人文培养的重点内容。

北京大学医学部人文学院

编辑:玉洁

上一条:徐长顺:第七届中国当代生死学研讨会致辞

下一条:“第七届中国当代生死学研讨会”在我院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