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洁芳 南华大学教授刘可德 空中大学助理教授林堂馨 南华大学讲师 一、前言 生命教育课程是大学通识教育中重要的一门课,课程内容依各开课教师所选定的内容不一,唯大同小异。笔者在大学开授生命教育课程多年,主要上课内容包括下列单元:生命意义的探索、生命价值的澄清(品德教育)、生命典范、生之喜悦、临终关怀、悲伤辅导、生死礼俗与生命关怀、防治青少年自我伤害与生命能量引领等。本文乃探讨生死礼俗与生命教育之课...
文/沙林 凤凰网特约撰稿员核心提要1、路桂军表示,大多数临终病人恐惧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不知道死亡如何来临。在生命后期,病人并不需要过度的诊治,而是希望能在疼痛舒缓的基础上被爱和关怀保护,有尊严地步入另一个世界。而这正是安宁疗护的意义。2、在中国,路桂军和他的同事们是临终关怀这条路的先锋。他认为,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必须具有人性向善的质地,否则难以升起对病人的同理心和关爱。3、医学应分为两个部分:疾病...
王一方 北京大学医学部 教授这是一本出自安宁疗护医生的临床陪伴手记,时髦的说法是叙事医学的生命书写。作者凯瑟琳·曼尼克斯是一位资深的全科大夫,安宁疗护专家,也是一位认知心理学家,还是一位故事高手,该书的基调很特别,聚焦于生命末期的养尊处优话题。在中国人的词语之林里,养尊处优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词,但是,安宁疗护(安宁缓和医疗)赋予它新的解读,无论是慢病煎熬的生命末期,还是深度衰老的弥留期,都无...
张淑美 台湾高雄师范大学教授与晓江先生知交,可追溯于1994年拜读他在台湾出版的第一本生死哲学著作:《中国死亡智慧》(台北市:东大图书公司出版),唯迟于2005年方在台湾由纪洁芳教授主办的研讨会中正式见面。之后,我们经常电子信件往来、交换推动生命教育的心得与讯息。他才思敏捷,如有新作写就,便不吝传给我分享,个人得以多方拜读,更为景仰。2007年他促成包括我与纪教授等台湾生...
张永超上海师范大学哲法学院哲学系教授 2021年1月30日下午由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生死学与生死教育专业委员会、北京袭明教育咨询工作室联合主办的“当代中国清明墓祭之礼的内涵与仪轨构建”研讨会网络会议,探讨的问题主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当代中国清明墓祭之礼的内涵到底应该是什么?核心理念为何?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在墓祭之礼上有何共通之处以及区别何在?传统墓祭之礼应该如何“因时损益”?二、在共识的基...
胡宜安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在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有特殊的作用:其一,祭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它使文化传承富有仪式感,无论国祭而是家祭;其二,祭祀本身就是丰富的中华文化遗产,其中凝聚着最核心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及道德伦理,还包括治国理政、民俗风气等。一、祭祀的精神1.祭祀的基本形式祭祀有三种:第一,墓祭是对祖先坟地的祭祀活动,又叫上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