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洁芳等:生死礼俗与生命教育

分享到:
点击次数:1064 更新时间:2021年02月06日19:14:54 打印此页 关闭

纪洁芳 南华大学教授

刘可德 空中大学助理教授

林堂馨 南华大学讲师

 

一、前言

  生命教育课程是大学通识教育中重要的一门课,课程内容依各开课教师所选定的内容不一,唯大同小异。笔者在大学开授生命教育课程多年,主要上课内容包括下列单元:生命意义的探索、生命价值的澄清(品德教育)、生命典范、生之喜悦、临终关怀、悲伤辅导、生死礼俗与生命关怀、防治青少年自我伤害与生命能量引领等。本文乃探讨生死礼俗与生命教育之课程内容与教学。

  或许有些人会好奇,生死礼俗与生命关怀有何关系?生死礼俗乃包括:出生、成长、婚嫁及丧葬等礼仪与风俗。主要让大家在庆贺与追思典礼中能了解其意含,能有心理准备、不迷信、不迷惘。通常出生、成年及婚姻是喜庆之事,大家能欣然接受。唯丧礼大多数人心存恐惧,不敢去探讨,也心有忌讳,认为是不吉祥的事。但一旦碰到亲人去世,心中毫无准备,对丧葬之事又缺乏概念,盲从又茫然,随着热心亲友或礼仪社的指引忙得团团转,毫无定见, 而丧事是否办得如法?是否有依照往生者意愿?是否经济实惠?乃不得而知。养生送死是人生大事,宜有基本认知,方能顺利成长及尊严善终。故对生死的认知及准备,是人生的基本常识。

  有关生死礼俗是非常繁文缛节,配合时代变迁,古书今用,去其繁复,取其精神。在婚丧喜庆礼俗中已有很多简化与改良,以因应现代社会需要。

 

二、喜庆礼俗

  有关吉庆礼俗有出生、成年、婚嫁、敬老等,分叙如下:

(一)生之喜悦

  小宝宝诞生,是家中大事,家族香火得以传承。当婴儿出生,大多数祖父母或父母会上香禀报祖先,在清明祭祖扫墓时节会特别准备一份粿饼祭拜,以庆家中有后。父母亲会将孩子出生之年月日时写在红纸上,俗称八字,以为孩子命名参考之用。或许婚嫁亦会用到,唯配八字现今较少了,女男双方以情投意合为要。如孩子体弱多病,有些父母会将孩子寄托么佛菩萨或神明之义子女,待十五岁成年礼时叩谢感恩!这都是有趣的生死文化。

  当孩子满月时,父母会准备油饭(生男孩)或蛋糕(生女孩)祭拜祖先,随后分送给亲友及邻居,告知家有添丁之喜(在国外也有赠送雪茄烟或巧克力之习俗)。通常祖父母或外公外婆送的满月礼为金锁片、小玉佩等,祝福孩子长命百岁,吉祥平安!

  在宝宝四个月时,常会流口水,家人会为宝宝举行「收涎礼」,即身上挂上 12个大饼,以收口水,有效与否不得而知,但代表父母亲疼爱之心,一心祈求孩子平安长大!

  当宝宝第一次剃发时,父母亲会将宝宝头发请人做成胎毛笔,留给孩子当纪念。

  宝宝满周岁过第一个生日时,俗称「度睟」,乃指孩子平安度过一岁,也要小小庆祝,并举办「抓周」,即准备12种物品如笔、听筒、计算器(以前为算盘)、脂粉、书本、手机及元宝等让孩子捉取,以观察孩子未来发展方向,虽不一定准,但凭添生活乐趣。

  当宝宝出生时,医院会赠送婴儿每次产检的光盘,从中可看出宝宝从胚胎成长为胎儿的过程,有心跳、吸吮羊水等,这是很珍贵的记录,当孩子长大看见自己成长的过程,非常激动,感谢爸妈生育、养育之恩,已发挥生命教育功效。

 

(二)成年礼

  宋代以前的女子,十五岁而笄,即挽发梳髻插上笄簪;男子二十而冠,长辈为之梳发,戴上新帽,从此为成人,可论婚嫁。在今通常十五岁为成年(俗称出花园),父母亲要送孩子新衣,新鞋,庆贺迈入成年。唯今日大多学校会为学生举行成年礼,有高中学校,亦有大学 为大一学生举办。如文藻大学、南华大学、中原大学、晓明女中、启聪学校等,典礼非常隆重,并邀请父母亲参加,让学生有深受重视及被肯定的感觉。

 

(三)婚礼

  结婚是人生大事,脱离单身而组织小家庭,表示个人成熟能独当一面。在中华文化礼俗中,六礼成婚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今日还有些家庭依六礼而行, 但大多数家庭乃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双方父母见面后、小两口订婚、结婚。

  结婚当天,新郎带着捧花到女方家迎接新娘,通常都是与新娘一起下跪拜别父母,新娘谢谢父母养育之恩,新郎感谢岳父母将爱女嫁给自己,并且承诺会好好疼惜照顾新娘。父母亲则百般叮嘱女儿及女婿,殷殷之情,令人感动。

  当新娘车离开家门时,女方家长要淡一碗清水(俗称泼水),主要勉励女儿学习独立,不能太依赖娘家。车开动时,新娘要从窗子里丢出扇子(俗称掷扇),表示将脾气留在家中,女子出嫁后,由女孩转变成女人,要成熟稳重并学习包容,不可以要性子。

  成婚的第一天晚上,新娘要向夫家每一个人奉甜茶及学习称呼,订下名分,除称呼公公 婆婆之外,先生的兄长、弟弟、姐妹,分别称大伯、小叔、大姑及小姑(以晚一辈身份称呼尊长),但新式家庭也有直接跟先生称呼大哥、大姊。家人接过甜茶后,回送红包或礼物,大家相敬相互疼爱,和乐融融。

  今日婚礼服务业兴起,从订婚到举行婚礼及宴客,提供全套策画与服务。其实台湾婚礼 的习俗在北部及南部地区,或族群间例如台湾、客家或原住民地区也都存有差异,各有其特色,所以只要男女双方家庭谈妥互相尊重即可。

  目前在多元文化的社会,有特色或简便朴实的婚礼也很受年轻朋友的欢迎,只要小两口或父母亲支持即可,如公证结婚后再自行宴请亲友;旅行结婚,只要寄上一张文情并茂有婚 纱照片的信,告知亲友即可;在海边公园举行茶会婚礼;举行感性音乐会婚礼,皆简便且非常赏心悦目。笔者学生在毕业后多年寄来了一张在海边举行婚礼的照片,并书写「老师!谢谢谢您当年告诉我们可举行简单有特色的婚礼,我们大胆突破传统,在海边举行潜水婚礼,很感性」。

 

(四)其他庆典

  1.生日

  每个人都很看重自己的生日,尤其是老人及小孩,千万不要忽略。不一定要花很多钱,只要用心规划,可以办得别出心裁。在日本有些老人在孙子出生时为他栽种一株树,生日时大家在树下野餐,别有情趣。

  父母亲重视爷爷奶奶及孩子的生日,在身教熏习下,孩子也会在意父母亲生日,甚至是父亲节、母亲节,尤其在小家庭的社会里,要找些理由,增加孙子、孙女接受祖父母疼爱的机会。

  在生命教育课程里,会告诉学生生日当天,也是母难日,母亲是冒着生命危险,把我们带到人世间,所以生日第一件事是向父母亲谢恩。笔者的大学老师,每年生日要恭诵一部佛 经及做一件善事,以此功德回向父母,甚至父母过世多年,还行之不辍,令人钦佩。

2.重阳敬老

  中华民族是一个笃厚的民族,通常每个家庭在祖先去世纪念日(日)都要祭拜,但历代祖先太多,唯恐记不周全,有所遗漏者,在农历九月初九这天一并祭拜。老人是社会的耆老,充满生命的历练与智慧,在重阳节,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政府都会致送祝贺信及贺礼,尤其九十岁以上老人,地方首长都要亲自前往拜访祝贺送礼。教育主管单位从2010年起,订定每年八月最后一个星期日为祖父母节,一个关心老人的国家,将会发达且兴旺。

  3.创造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可以找出各种理由举行庆贺活动,人生本来就是快乐的。例如,孩子第一天入学,要慎其始,可带孩子到孔庙向至圣先师三鞠躬,要轻松愉快地告诉孩子求学的意义。孩子小学毕业、国中毕业、高中毕业甚至大学毕业,可以小小庆贺,恭喜他从儿童遇入少年、从少年迈入青年、从青年迈入成年,每一阶段都有其意义及责任,家人越看重孩子,孩子也愈能自重自爱,此皆是透过轻松的庆贺提携孩子的价值观,提升其生命意义。

 

三、临终三问

  在生命教育中有人生三问:即「我为什么活?」、「如何活?」、「如何活出该活的人生」。

  在生死教育中亦有三问:「我什么时候会死?」、「怎么死?」、「死后到哪里?」前面两个问题很难回答,在未盖棺论定前,几乎回答不出。但第三个问题在哲学及宗教层面有详尽的解说。

  一般人在临终时亦有三问:「在哪里去世较佳?」、「入殓的穿著及棺木?」、「要如何安葬?」

  本节拟讨论临终三问,在讨论临终前,先探讨善终之内涵:

  (一)善终内涵

  1.善终本意:

  善终乃出自《尚书•洪范》,常日「五福临门」,五福乃指富、贵、寿、考、攸好德。此五福中攸好德是根本,指修养美德;考是考终命,即指善终,乃指一个人能无病痛,在自己家中子孙围绕中寿终正寝,这是人生大福报。

唯今日已将范围扩大,善终可从多元角度视之。

  2.往生者在临终时,病未发作,无疼痛安然过世,乃属善终。

  3.往生者在临终时,身体虽有病痛,但家人完成了他的心愿。

如亲见儿子订婚或结婚,或子女为其出版著作,满了他的心愿,安然往生。     

  4.在急难中,有人奋不顾身,牺牲自己,救了别人,临终时最后念头是利人,自然会到好地方。

  5.在宗教信仰方面,非常注重心理的超越,当灾难现前,如海啸、山崩或车祸等。霎时身亡,但往生者藉平日修持定力,临终剎那正念分明,紧紧抓住「阿弥陀佛」圣号,当下就经营佛祖接引前往极乐世界。唯平日要有深厚的修持,才能临危不乱,把持正念。故善终不是看外在现象,而是看当下心念!

  (二)临终地点选择

  家人或自己临终时,地点在哪较好?通常有三处;即医院、家中及养护机构,每个人可依自己的契合慎重选择,此三处之利弊分析如下:

  1.医院

  通常医院有专业医护人员及良好的医疗设备,是否对临终者较好:乃见仁见智。病人如果往生加护病房,身上插满管子,病人每天只能孤单单呆望着天花板,分不清白天及晚上,每天只盼望早、午间家人匆匆探病的半小时,孤伶伶寂寞而终,随即送往太平间或冷冻库,故是否选择在医院过世,值得深思!除非末病人进住安宁病房,临终时送往助念室,在家人及莲友陪伴持佛号而终,并助念12小时后才送到冷冻库,此是可考虑的。

  2.家中

  家是温馨熟悉的地方,许多老人希望在自己家中过世,在日本许多医生也赞成老人在家中过世。唯家人往往会因为不处理病人临终问题而恐惧或拒绝。其实可请有经验的居家护理师来家中照顾,则两全其美。临终者在家中往生后如何处理?如家中是独门独户,则入脸后可停置家中(台湾法律允许)。每日家人祭拜饭菜、诵经。如果住在公寓,往生后礼仪社人员有其方法,将往生者送往殡仪馆而不惊动左邻右舍。

  3.养护机构

  若家中人手不足或独居老人,则安置于养护机构,去世时通知家人前来处理送往殡仪馆。临终关怀做得如法,否则不得而知。故宜慎选服务质量良好之养护机构,又当老人进住养护机构,家人宜经常前后探访,让老人有被关怀的感觉,而且家人如在意老人养护机构较不敢待慢。

(二)寿衣、棺木的选择

  通常礼仪社都为亡者提供全套寿衣,即入殓时的全套穿着,包括内衣、外着服、鞋、裤、帽等,价格不菲。但亦可以往生者平日所穿着较喜爱的衣服即可。如果火葬宜着棉布衣服。依民间风俗有些老人生前会为自己准备寿衣(俗称老嫁柱),或在农历润月出嫁女儿会为娘家爸妈准备新衣服,先穿一次,然后收妥以备入殓时用,俗称能为老人家添福添寿。唯从心理学观之,此乃为丧葬做好准备,免得临时手忙脚乱,但用悦耳的理由告之。另民间有做「生基」风俗,即为父母或自己在身前做的墓园,但墓碑以红漆写上生者名字,往生者去世埋葬后,再改用金粉写墓碑,或生前先买好灵骨塔位置,好听的理由是能延年益寿,事实上均是顺其自然预作准备。

  有关棺木的准备,如土葬宜用较厚木质棺木,在欧美亦喜用铜棺。如火葬则宜用木质较薄棺木,或用纸棺木,经济实惠又环保。

  在台湾人人景仰的俞大维将军,生前即交代,去世时所穿的衣服即随之入殓,不必另外准备衣物,火化后骨灰要洒在金门上空,后来他儿子一一完成父亲心愿,多潇洒自在的人生!

(三)安葬方式

  通常遗体的处理有火葬或土葬(在欧美地区及台湾对安葬方式无强制规定,尊重个人选 择),另较特殊的天葬在此不介绍。

  1.火葬 

  即将遗体火化,依其骨灰处理方式有

  (1)海葬:遗体火化后将骨灰磨细放入可融性纸袋,由殡葬管理所接受登记,累积相当人数雇鱼船出海,至公海时,先举行纪念仪式后,由家人缓缓将骨灰袋置入海中,回归自然。

  (2)树葬:火化后之骨灰磨细装入多个可融性纸袋,置入树葬公园认养的大树下,周年 时家人前往凭吊。

  (3)自然葬:将骨灰洒于大地,唯宜注意环保问题。 

  (4)植入:有特定地区,将骨灰植入土地深处,不留名姓,回归大地,可多人共同使用。

  (5)安置灵骨塔或埋入墓地:将骨灰装入骨灰台中,安置灵骨塔或埋入土中墓园,竖立墓碑。

  2.土葬

  将遗体安置棺木择地埋葬,竖立墓碑,每年清明节家人前往扫墓。在台湾亦有企业设置之墓园,地方宽广,犹如公园,有多处雕塑装饰坟墓,或壮丽雄伟英雄墓,或纤秀典雅艺术家墓,如歌星邓丽君之坟墓,整日有小邓的歌声传出。在大陆亦有多处名人墓园如北京之天寿园,上海古园,皆标榜风水宝地,又是另一桩墓园风水文化。

  3.大体捐赠

  大体捐赠亦是遗体处理方式之一,即死后将身体捐赠给医学院开授「大体解剖」课程之教材,通常称为「大体老师」或「无言良师」帮助医学院学生,即未来的医生对人体有更澈底的认知。以往华人较为保守,认为遗体的完整很重要,但目前观念日渐开放,在台湾生前签卡要捐赠器官或捐大体者不在少数。在此,慈济医院对倡导大体捐赠,规划对大体老师的尊重及感恩,功不可没。通常大体于解剖课程上完后,医学院学生会为大体老师举行为大体老师举行隆重纪念会,并邀请家属参加,最后遵照大体老师生前的遗愿处理身后事,或土葬或火葬。有位年轻企业家,生前未考入大学,去世后捐赠大体于医学院当大体老师,他生前表示:「生前未能念大学,想不到我死后竟到大学教书」,令人莞尔。

  目前台湾希望火葬的人口渐增,省钱、环保且后人祭祀方便。笔者在大学教生死学课程,曾做过调查,几乎有95%的学生希望死后火化,其中火化后骨灰要海葬者占其中70%,这是有理念的年轻一代!

  4.太空葬

  在美国有太空葬,将往生者的骨灰压缩在如口红般的飞行胶囊中发射到太空,绕着地球 转,十年后会自动焚毁,家人朋友都到场观礼,非常别出心裁,价格约5000美金左右。

 

四、丧葬礼俗

  在生命教育课程中加入丧葬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亲人去世有那些事情要面对及处理!通常往生可分下列阶段:

  临终:即往生者进入濒死状态 

  初终:即往生者断气到入殓,约12小时左右 

  殡葬:入殓到出殡(包括告别式) 

  服丧:殡葬后到除孝 

  (一)临终

  临终乃往生者非常重要的阶段,尤其在心理及精神上。故家人宜排除万难,尽量把握亲人这段黄金宝贵时间,多加陪伴。

  1.设法完成其心愿,如交代后事、答应为其出版著作、亲见子女订婚等,让往生者心中安慰。

  2.协助解开心结,如互相原谅、解除误会等,让往生者心中安适。

  3.回馈其生命,如回馈父母对自己的教导或影响、感谢父母的恩德等,让往生者觉得人生有价值及充满自信与安心离开人间,让他觉得这辈子有意义,才不会空留遗憾!

  若老人家或重病者能事先交代后事,让子女有所遵从是最好的。子女在老人家或重病者濒死阶段,宜召开家庭会议商谈好如何处理临终、殡葬等事宜,不至于事到临头杂乱无章、手忙脚乱。若是学佛的连友,在往生者临终时宜陪伴念佛,让其交往生是非常重要的事。基督信仰的朋友在临终时,最希望神职人员能在其身边接受告解或为其祝祷。丧亲是人生较大的失落、悲伤逾恒,若临终关怀做得好,往生者能走得安然,则亲人的悲伤可减少许多。

  (二)初终 

  往生者虽已死亡,但听觉远在,如属佛教徒,宜持续为其念佛,此时将光明沙及陀罗尼经被着覆在往生者身上有很大的加持力。如果往生者亲人来不及赶上最后一面,此时对往生者说好话,往生者还是听得到。若忍不住要大声哭泣,可到旁边屋子尽情宣泄,不宜在往生者前嚎啕大哭,因为往生者听到家人哭声,他也很舍不得,但又不得不走,是很痛苦的。家人宜用平静声音告诉生者:「你的世间因缘已到,请你放心走,非常感谢你生前的关照,我们今天能服务社会,全是你的教导,这功德是你的」回馈往生者,让往生者走得安心是多 人首要的工作。

  在此阶段遗体要照顾妥当,不要让小虫或蚂蚁爬上身。12小时后可为亡者净身换寿衣即是入殓,亦可先放冷冻库,待出殡前再换寿衣。

  唯不宜在往生者将断气前抢着为换寿衣,家属如担心亡者断气后身体僵硬换寿衣困难等,礼仪社专业人员会有好的处理技巧,何况有修养功夫的往生者,在大家为其助念十多小时后,身体还是柔软如生前。笔者母亲生前用功修行,在往生后家人及亲友持续为其念佛三十小时,身体还是柔软如生前,面色庄严柔和,火化后捡得百多粒舍利子,至今供奉家中。

  (三)殡葬

  往生者入殓后或停灵家中(在台湾允许),或停灵在殡仪馆,设有牌位供亲朋好友前来上香祭拜及安慰家人。并择日举行告别式后出殡,或火葬或土葬,安置骨灰后,丧事告一段落。

  天主教或基督教通称基督信仰,其丧葬礼仪强调祥和朴实,不看日、不烧香、不用祭品,仅以鲜花、蜡烛布置灵堂,通常透过祷告、唱诗歌、布道、见证等,给予往生者及家属祝福与安慰。

  (四)服丧

  在传统礼俗上,佛教、道教或民间信仰的往生者不论火葬或土葬,都必须将往生者的神主牌迎回家中祀奉,俗称「返主」,除此之外还须做七的仪式,在七七四十九天中,每日拜饭菜及端洗脸水等。

  以上所谈的临终、初终、殡葬及服丧四阶段乃是流程,至于在每一阶段又有许多礼仪习俗,如披麻带孝、守铺、拜脚尾饭、分手尾钱、拔孝子钉等,在各阶段丧礼进行中,礼仪社的专业礼仪师会随时引领,随各种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基督教信仰等不同、各地方民俗风情不同,加上传统与现代的不同,丧礼葬礼仪习均有所差异,而重要是令住生者真的受益,主事者以恭敬诚恳态度办事为要。

  做法事能增长往生者的善业,助其往生善处,但七七四十九天一定会转世。七七日、百日、一周年、三周年对往生者都是重要纪念日,古人言道父母生我、育我、头三年推干就湿,备极辛苦,如今父母过世亦守丧三年回报。但现今仪式虽已简化,但孝心追思不减。

 

右图为笔者所照的惊喜照片,在中国大陆泉洲一户人家守孝三年期满贴春联之丧家。上联「守孝终此日」、下联「思亲无尽期」、横批「礼尽三年」字好、文好、意思好,犹存古风,令人感佩。

 

  亲人过世,家人往往会节省丧葬费,或另拿一笔钱,以往生者名义捐给慈善机构或给奖学金等,家人相信以此功德可以裨益往生者。

  往生者过世满周年,其名字方可写入祖先牌位中,永久祭祀。在台湾不一定是佛教徒,大多数人家中设有祖先牌位,逢年过节、生子添孙、结婚或高中都要上香禀告祖先。甚或各地还设有宗姓祠堂,共同祭祀宗姓祖先,照顾本家子弟,淳朴家风,绵延不断。

 

五、生死礼俗中的生命教育

  古人制礼作乐,各种生死礼仪及风俗都有其深刻含义,都是最佳之生命教育。分叙:

  (一)告别式具多元化的功能

  有些人不大敢参加告别式,认为是不吉祥的事,殊不知告别式具有多元的功能:

  1.告别式对丧亲者能发挥悲伤辅导作用

  告别式及出殡是帮助丧亲者更加接受亲人死亡的事实,及让丧亲事件告一段落,累积多时悲情能尽情宣泄。目前告别式中之往生者生平介绍大多由家属提供资料与照片,或家属亲自制作或由专业人员制作往生者生命故事的简报PPT,配上适当的音乐。许多家属边做边流泪,并觉得能为往生者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而感到安慰。亲友前来吊唁读祭文或述说对往生者的感念,亦令丧亲人以往生者为荣。记得在陈教授告别式中,陈教授的众多学生前来缅怀恩师,并一一述说对恩师的感谢、不舍及怀念,陈教授的两个孩子转悲伤为平和并以父亲为荣,陈教授的父亲老年丧子,老泪纵横,对儿子的成就颇感欣慰,也提升了自己的生命意义。

  2.丧礼是可以凝聚亲朋好友表达关怀互助的机缘

  在农业社会,没有礼仪社,只要家有丧事,皆左邻右舍或村子里的人帮忙。目前虽有礼仪社,但家有丧事,亲朋好友无不相约前来,在精神、实质上都给予最大关怀。

  3.参加丧礼,或许是上了一次生命教育实证的课

  较多的人参加告别式后,有许多感伤及感触,看看别人也想其自己,惋惜亲友的离去也珍惜自己现在的拥有,更重视生命意义的把握。

  4.特殊处理之告别式

  对于非自然死亡者,例如:自杀、横死、意外死亡、难产而死等,为安定亡魂及家庭安宁,另有特殊仪式处理。

  5.个性化告别式

  在现代化时尚中,有个性化的告别式亦有其意义存在,如作家曹又方女士曾举行生前告别式,在生前聚集好友互诉衷曲、相互回馈,好友将要在告别式讲的话,当面告诉当事者,不留遗憾;马光亚教授的字画有深入造诣,家人将其画作印在讣闻上,礼堂布置成个人字画展览,彰显生命意义及生命的礼赞,亦别具特色;广告名人孙大伟先生的告别式以音乐会方式举行,哀伤的场面不符合孙大伟生前潇洒的个性,不如办一场赏心悦目的音乐会,温馨地 纪念他;马英九先生虽贵为总统,但他父亲马鹤凌先生的丧礼,不发讣闻、不举行公祭、不设灵堂、婉谢各界吊唁,穿生前最喜欢的一套西装入殓,整体花费不到十万元。

  (二)人情世故的洞达

  1.通常喜庆婚嫁的贺仪金额宜包双数,好事成双,但不宜包「四」字之数字例如四千元,虽然同为双数,但「四」与「死」同音,有忌讳;丧事的奠仪,包单不包双。无论是贺仪或奠仪,吉日或丧礼日过后,多不再补送,尤其是丧礼奠仪忌讳事后补送,因为随着丧礼的结束,表示到此为止,不再发生。至于礼金的多少,要看双方的交情或是对方的需要,通常家中丧葬喜庆来往的礼金纪录薄须妥善保存,到对方家有事,礼金要比对方致送的金额加多加厚回送,彼此厚来厚去,这是中华文化的特色。

  2.通常父母亲过世重孝,在守孝期间(通常为一年),宜衣着朴素,不进入欢乐场合,不参加喜庆典礼及到别人家,一来父母去世、失亲、思亲、心丧,无心欢乐,二来唯恐别人有所忌讳。

  3.古典礼中有一种称「喜丧」即高龄往生(通常指八十岁以上)或五代同堂的老人家往生,福寿全归为喜丧,计闻是红色,挽幛也是使用红色,并挂红色灯笼,非常厚道及有人情味。

  (三)关怀孩子的失落

  在家中通常祖孙感情很亲密,若祖父母或外公、外婆过世,对小孩子是一项重大的打击。当父母亲遭丧亲之痛,自顾不暇,常会忽略孩子的悲伤,故在丧葬中父母宜特别重视及安抚孩子的悲伤情绪,死亡是可以谈,父母亲不须故作坚强,适当透漏自己的悲伤,与孩子一起思念,为孩子做悲伤辅导,善用绘本与孩子分享思念悲伤之情亦是有效的。目前坊间有许多绘本都很适合,如想念外公(外公去世)、楼上的奶奶楼下的奶奶(奶奶去世)好好哭吧(外婆去世)、想念(母亲去世)、爷爷有没有穿西装(爷爷去世)、收藏天空的回情(母亲去世)、地球的祷告(爷爷去世)、桥的孩子(父母亲去世)。

  在丧礼中,大人忙于丧事,宜请年纪较大的大哥哥、大姊姊(最好是生死系的学生或修过生死学的学生)陪伴照顾小朋友,一来安抚孩子悲伤,二来避免繁文缛节的丧葬习俗吓到 孩子!在丧礼中大哥哥、大姊姊宜注意孩子的情绪反应,给予适当的安抚,故礼仪社亦可考虑雇用生死学系的学生,在告别式中工读照顾小朋友。

  (四)死亡事件中导师之班级辅导

  如班级中有学生的父亲或母亲过世,导师宣带领班上同学给予适当的关心及协助。

  1.可在班会中引领学生为某位同学的亲人默哀。

  2.可用班费或由每位学生出资用全班名义赠送奠仪与送花篮或干悼。

  3.若丧家离学校近,非上课日,可带领学生参加告别式,但必须先征得家长同意。如果是上课日可由班上推派代表,由导师在课余之时,带着学生前往致哀(亦须征得家长同意)。

  4.请班上与丧亲学生较要好的同学多给予关心,在丧礼后,由教师及同学帮助丧亲学生 复习功课,这是很实质的帮助。

  5.亲人过世是很大的失落,尤其在第一年每个节日都特别难过。班导师或辅导室要多加 关心。如果丧亲者的父母是意外死亡或自杀身亡,要处理的情绪更多,需要投入的时间更长。

如果班上学生因病过世,或车祸意外过世,或自杀身亡,班导师及辅导室有更多悲伤辅导的工作要做,不只是对同班同学的辅导,连过世学生的父母及兄弟姊妹也是关心的对象。

  1.如班上有癌症学生,在生病期间,教师带领同学前往探望,并分享学习心得。个案A君重病,同学们录制了一片光盘,内容有每位班上同学及老师对A君的观感、祝福、鼓励及歌唱,A君在病房一听再听,心中充满温暖及能量。

  2.如果班上有学生意外事件(或车祸或溺水等)死亡,班上同学在毫无心理准备下骤失好友,尤为伤痛。尤其是最要好的同学或是刚吵过架的同学更是难过。大家看到空荡荡的座位 及发回的周记,人去物犹在,情何以堪!笔者犹记得赵老师之对B君处理方式:

  (1)B君的课桌椅是否要搬开或留下?

很简单,不劳老师费心!赵老师请学生表决并述说理由,

甲案「不要搬走,B君回来看不到课桌椅会难过!」 

乙案「要搬走课桌椅,否则B君会走不开,我们应该让他一路好走!」

大家七嘴八舌述说理由,无形中亦抒发了一些悲伤情怀。经表决结果「先不搬开,待暑假时再处理」!

(2)在班上为B君举行小小纪念会,并邀B君父母亲及兄妹参加:

A.请每一位同学及授过课的老师写下B君的特质、思念及祝福。在纪念会上念一次,然后放入精致盒子中送给B君父母,B君父母可保留亦可焚化。

  B.会中B君父亲要求发言:「老师!各位同学!今天本来是不想来的,我们怕看到大家,但幸亏来了!我们不知道B在学校的人缘是这么好,我和B的妈妈,很欣慰!谢谢你们。」

  C.纪念会前后大家手牵手唱了B最喜欢的歌「萍聚」及「送你一份爱的礼物」,老师悉心的引导,让全班同学及B君家人都得到了最适当的哀伤抒发。

(五)丧礼中的心理学

  1.在丧礼中也有一些看起来很特别的说法,如小孩、年轻人去世,白发人不能送黑发人,因为孩子会承担不起,父母送上山会影响孩子转世,丈夫去世,妻子不能送上山,如果送上山就表示想改嫁。这些说法乍看很不合情理,但深入思考,父母送孩子上山,妻子送丈夫上山,父子、夫妻情深,当棺木放入坑中,盖上时或当棺木推入火化炉那剎那,亲人悲恸逾恒,甚至昏厥过去,或许会发生意外,如果用适当理由劝阻至亲的人不送上山,很合乎心理学。前文提及做「生基」或生前准备「寿衣」等都有相同的功能。

  2.一般而言,「死亡,有四个特性,即是必然性、普遍性、不可逆、无功能性。人有生必有死,不论有无地位、富人或乞丐,在死亡面前都很公平。人死后不会再回来、不会吃东西、不合看电视,是无功能的。既是无功能,那做七祭拜,往生者能享用到吗?家人以往生者名义捐钱做种种善事,往生者可得到功德吗?这可从不同角度观之:

  在生死学的角度是无功能的。从宗教立场拉长时间观之,在民间信仰,对道教及佛教而言是有功能的。佛教主张因果通三世,即便人已去世,还是能为他尽些心,如祭拜超度或以往生者名义做善事,可以增长往生善道的因缘,此在中阴救渡法、地藏菩萨本愿经都有详细说明。

  从心理学角度观之,不论有无功能,但对生者是有帮助的。家人的亲情很难一下切断。往生者虽然离开,但亲人的思念、不舍、内疚或是愤怒情绪还在,借着七七四十九天内每日供饭、做七弥补与尽心,慢慢适应亲人已不存在的事实,这是很人性化的一件事。

  (六)体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在课程中设计「预立遗嘱」及「生前告别式」的体验活动,亦可收到很大的学习效果,请参考笔者「打开生命教育百宝箱」第95页及第100页有详细解说。

 

六、学生回馈

  笔者早期在学校开授生命教育课程,有几位同事看到「生死礼俗」单元,颇不以为然,上课后也有几位家长反应年轻人不宜谈死亡。笔者还是坚持下去,唯讲课尽量在悲情中求取温馨增加双向沟通及讨论的时间,下课前五分钟选取风趣感动的真人真事以缓和学生情绪。十多年下来,似乎上课气氛还不错,学生专注的表情及认真的态度,深度的提问,都给笔者很大的鼓励,最高兴的是毕业多年学生的回馈,肯定当年的方向是对的,下列摘取数则分享 之:

「老师!记得当时听您分析「生死三问」,听完后心情很沉重,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想过自己死亡或家人死亡的问题,当时真有点受不了。但去年祖父中风,临终前想 回家,爸爸及叔叔都不同意,要救到底,我费尽心力和爸爸叔叔沟通,对濒死病人急救只是延长他的濒死时间,并不能救他的命,何况急救的过程非常痛苦,应该让祖父自然走。后来长辈们上网查了莲花基金会网站,安宁照顾基金会网站及请教成大医院赖明亮医师,遂决定让祖父自然死……。老师!谢谢您!」

 

「老师!爸爸去世时,我们家经济非常拮据,幸亏我记得老师说不一定要买整套很贵的寿衣,还有火葬有许多好处,我们没有花很多钱,但把爸爸的后事办得很周全,老师,谢谢您!」

 

「老师!今年初我妈妈车祸意外过世,我们非常惊慌、生气、不舍、难过。后来和妈妈同车受伤的黄妈妈,告诉我和弟弟:「你妈妈修持功夫很好,在对方车子撞过来时,你妈妈脱口而出,大声念阿弥陀佛圣号,所以你妈妈最后一念是正念,必蒙佛菩萨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你看入殓时,你妈妈面相平和庄严,全身柔软,这都是往生极乐世界的瑞相』,我想起了当时老师说的善终,让爸爸、弟弟和我宽心不少。」

 

「老师!我三个孩子都很成材,谢谢你在课堂上告诉我们要重视孩子,要创造许多喜庆机会……。」

 

七、结语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对于「生」我们没有插手的机会,但对家人或自己的「死」是可以经营规划的,经由我们对生命的认知及努力,让生而无悔,死而无憾!让此生是有意义的!

 

(本文是笔者教材,曾收录于笔者主编之「生死关怀与生命教育」,教科书(2014,新页)此次再增修新数据分享之)

 


 

参考文献

王育麟(导演)(2009)。父后七日。DVD影片。发行:台圣。

王灏(1992)。台湾人的生命之旅:成长的喜悦。台北:台原。

甘耀明(2011)。丧礼上的故事。台北:宝瓶。

何冠好(2007)。个性化告别式。台北:五南。

李秀娥(2005)。台湾传统生命礼仪。台北:晨星。

林绮云等(2010)。临终与生死关系。台中:华都。

纪洁芳(2015)。打开生命教育百宝箱。台北:莲花基金会。

纪洁芳(2015)。生死关怀与生命教育。台北:新页。

胡文郁等(2005)。临终关怀与实务。台北:国立空中大学。

徐福全(1992)。台北县因应都市生活改进丧葬礼仪研究。台北:新北市政府。 张佳雯(译)(2007)。遗物整理商看见了(原作者:吉田方一)。台北:先觉。曾焕棠(2002)。不同宗教文化的丧葬礼俗。台北:华格纳。

赵可式等着(2008)。生命纪念册。台北:康泰医疗教育基金会。

郑志明(1996)。台湾民间的宗教现象。台北:大道文化。

泷田洋二郎(导演)(2009)。送行者:礼仪师乐章。DVD影片。发行:台圣。

 

本文转载自2016415日至17日河南洛阳第五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命教育高峰论坛」论文集p12-21

上一条:中国学生最缺一门课,不该被继续忽视 下一条:路桂军:善终就是身体没有痛苦,心中了无挂碍告别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