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动态

首  页 > 学会动态
新书推荐:陆晓娅《旅行中的生死课》
发布时间 : 2022-10-30

简介

640.jpg 

作者:陆晓娅


这是一本奇特的旅行随笔。六十岁才开始海外旅行的作者,不谈旅途中的美景与美食,不谈旅行中的辛苦与经验,从一页页的文字中跳脱出来的,是她在旅行中那些心跳加快的时刻,是她与一个个灵魂相遇时激活的感受和思考。

当她的脚步徜徉在古代文明遗址、浪涛拍岸的悬崖、清晨阳光下的乡间墓地、名人故居、博物馆的时候,她仿佛一直在进行无声的对话。现在,这些对话变成了文字。

在作者丰沛的书写里,生命与死亡是线索,串联了时代、地域、风景、人物、文化、历史、文学、学术等诸多方面和自己的故事。旅行与写作,让她能不断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勇敢地面对最后一段生命旅程。

目录

 序


  •  与欧文·亚隆一同感受生命中的爱与痛

  •  死之将至,所余唯风格而已
  •  在萨特的葬身之地回望灵魂的深渊
  •  在波伏娃的咖啡桌边聊聊人无不死

  •  此生未完成
  •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
  •  也许你正在经历第二次诞生前的阵痛

  •  魂归何处?
  •  默罕默德们与约翰们
  •  请给哀伤一把椅子

  •  我的吴哥:与死亡抗衡的游戏场     
  •  奥斯维辛,一趟艰苦的思想之旅
  •  长寿之城与长寿之人

  •  让星空照亮回家之路
  •  在疫情中爱上一棵树
  •  哪一片海可以疗愈我的忧伤

  •  我在台湾走进安宁病房
  •  寻根寻到盐湖城
  •  在巴黎与爸爸重逢

  •  后记

后记

冬春季节的午后,是我的mini旅行时间。

被新冠所困,不能走出国门,甚至出京都成了一件冒风险的事情,但是没有人能阻挡我mini旅行的脚步:

有时,只是在小区里溜达一圈;有时,去附近的店里挑一把鲜花;有时,钻进苗圃看狗狗们撒欢;有时,就是在一排排叶子落尽的悬铃木中,找到与我的灵魂相近的那一棵……

我不在乎把寻常的散步说成是mini旅行是不是矫情,因为对于我而言,旅行的意义就是获得新发现、新体验,让渺小的自己能与更广阔的世界联结起来,让脆弱短暂生命增加一些质感和色彩。

昨日的mini旅行中,我走到了小区最深处,惊觉靠近小区围墙的一大排二层小楼,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了“鬼屋”。我忍不住踩着玻璃渣爬上去,走进那些空荡荡的屋子,从洞开的门窗里往外看,绿色的柳芽正在风中肆意飘荡,玉兰也绽开了紫色的花苞。

春来了。人去了。

“人”在空屋中留下了存在过的痕迹:红红的春联还贴在门口,像是一小团希望之火;在鹅黄、樱粉、天蓝、草绿的墙壁上,画着气球、蝴蝶、Hello Kitty,像梦幻的童话世界;一家三口用简笔画画了自己的头像,下面写着“飞飞、熙儿和杰杰的家”……

曾经把这里当作“家”的人们,也许并不知道这是“违建”,但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他们只能在仓促中带着过日子积累下来的大小家什,带着不同滋味的生命故事,去往“别处”。

生活真的在别处吗?

没有答案在风中飘。我只知道,他们在此处的生活,被硬生生地打断了。

有人说,“人是时间单位”。不知道地球上还有没有别的动物,能像人一样对时间有着敏锐的感知,并且依靠时间来掌控自己的生活乃至生命?

据说,对时间的感知让人拥有了思考未来的能力,这对我们从猴子演化为人类至为重要。当我们祖先能分清“过去”、“现在”和“未来“,能在大脑中感知到时间的延续性,就能超越于当下,超越于对大自然的全然依赖,通过对未来的筹谋、规划、投资,创造出新的生活。我们的祖先也在时间的延续性中,开创了空间的延续性:定居,建立村庄、城镇,建起神庙、宗祠,筑路、架桥、让物产流通起来……

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延续性交互,让个体的人能在其中延展自己的生命,人类则在其中不断创造着被称为“文化”与“文明”的东西。

有时,为了重启或重构新的生活,人们会主动地打断生活的延续性, 停下本已过惯了的日子,去寻求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留学、创业、移民等等,便是主动地“打断”。

但还有那么多被动的、被迫的打断:战争、瘟疫、天灾人祸……。所有被迫的“打断”,都会造成生活秩序的失控,引发心理秩序的紊乱,带来焦虑、悲伤、愤怒、无助、失落等等情绪,有时还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三年来的新冠疫情,就是对人们生活的一次突然而严重打断,且是持续的打断:随时可能出现的封控、不断被取消或改变的计划、开学时间的延迟、被迫关停的企业,就连我志愿服务的安宁病房,也因为不能接收外面的病人,不得不中断了一段时间。被“打断”的,还有那些因为无法及时得到救治的生命……

“延续性”似乎变成了一个幻象,生活变得“支离破碎”了。

人该到哪里去寻求勇气、智慧和力量,来面对这支离破碎的生活,来整合这支离破碎的生活,让它能继续延续下去?

疫情前的最后一次旅行是去西班牙。我和堂妹晓英从巴塞罗那坐了五六个小时火车,到了北方城市毕尔巴鄂,当天在古根海姆博物馆流连到晚上八点,第二天乘坐公交到了小镇格尔尼卡。1937年4月26日,德国空军突袭这座不设防的小镇,轰炸机扔下炸弹,机关枪对着人群扫射,整个城市被炸成一片废墟,数千人死伤。人们平静的生活,被这从天而降的灾难打断了。

让我们知道这段历史并追寻到此的,不是书籍,而是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

这幅画的画面上没有完整的形象,没有飞机,没有炸弹,毕加索将那些悲惨、痛苦、恐怖、残暴的意象,如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变成一个个碎片,再组合成完整的画面。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拼贴在一起,反而产生出巨大的精神张力,施暴者的兽性与残酷,受难者的恐惧与绝望,画家的愤怒与悲悯,在看似凌乱破碎的画面上升腾,让观者感受到撕裂之痛。一个朋友告诉我说,他曾经梦见过一只叫做“格尔尼卡”的怪兽,它由巨大的白色方块、黑色方块,巨大的白色菱形、黑色菱形组成,像是被打散又不断组合的拼图,一边变形一边在街上游荡,令他恐惧不已……

毕加索似乎一下子就抓住了格尔尼卡事件的本质:它狂暴地摧毁了、撕碎了人们对于生活延续性的想象。

也许是西班牙人在历史上经历了太多的撕裂与中断吧,西班牙的艺术家似乎很善于通过创作,把破碎的东西重新整合起来,变成新的、美的、拥有更强生命力、更高生命能量的东西。

看看高迪的作品吧,在他设计的米兰之家、巴特罗之家、奎尔公园中,到处都有单色或多色的马赛克拼贴,有些材料是规整的,构成美丽的图案,但更多的材料是破碎的、形状不一的,它们被贴在墙壁、烟囱、雕塑、花坛上,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艺术家的幽灵也像孩童一样在其间游戏着、玩耍着、欢笑着……

原来,打断、中止与破碎,需要通过创造来整合,来疗愈。

当我的生活也被疫情搞得支离破碎时,我写作。旅行中一旦相遇就永难相忘的瞬间、阅读与观影中升腾的思绪,我的生命中有多少美丽的马赛克?

2019年11月,我妈妈去世了。她罹患阿尔茨海默病13年,我也在陪伴中写下了一些零星的笔记。于是,在新冠开始肆虐的头半年,我把这一堆马赛克整理出来,写成了《给妈妈当妈妈》一书,交给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华章心理的陈兴军先生读了这本书后问我:你下面想写什么?我说,没想好,也许是写一本关于墓地的书吧,这些年出去旅行,去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墓地呢。他说,也许可以扩展一些,不拘泥于墓地,写写您在旅行中的生死思考。

我感觉自己的写作热情一下子就被点燃了!

从60岁开始海外旅行,到疫情席卷之前,我已经走了20多个国家,大部分是和朋友自由行,少数是跟团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同样一个地方,你总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呢?其实,奥秘在于,不论是跟谁一起旅行,不论那个景点有多少游客,旅行都是非常个人化的事情。你离开自己的家门时,并非白纸一张,你过去的生命故事,你的知识储备,你内在的感知力,你的好奇心,都会一路跟随着你,让你选择一些地方,放弃一些地方;看到一些东西,忽略一些东西;在某些地方匆匆而过,在某些地方停下脚步;在某一瞬间热泪盈眶,在某一时刻全然无感……。走着走着,你就形成了自己的旅行偏好和风格。

在旅行中,我也尽情享受美景和美食,也有许多欢快的时刻,不过最让我沉迷于旅行的,却是那些心灵被触动的时刻。也许因为我总是把旅行和阅读、观察、思考联系在一起,和我关注的问题连在一起,于是才看见了别人看不见的东西,获得了别人所没有的感受。

这些年,随着年龄增长而来的,是我人生的重要课题:如何面对生命的有限性?如何面对身体机能衰退带来的恐慌?如何面对疾病对自由的蚕食?如何面对必然要来临的死亡?我对于生死的探索,从阅读、观影开始,逐渐延展到讲课、工作坊、心理辅导、旅行和写作,直到进入死亡的最前线,成为在安宁病房服务的志愿者。

好吧,既然疫情让我不能出门,就抓紧时间把旅行中的生死思考写出来吧,它们不仅发生在墓地,也发生在许多的地方。

所以,首先得感谢陈兴军先生,你点燃了我写这本《旅行中的生死课》热情,让我在被疫情拘禁的日子里,用写作来陪伴自己,疗愈自己,创造自己。

当然,说到旅行,就不能不感谢那些和我一同在海外自由行的朋友:杨眉、高一虹、郭军、周为民、张少云、栗兰、王晓英、秦志军夫妇和王玉兰……,还有我的女儿韩雨歌。我们彼此壮胆,相互陪伴,各司其职,各展所长,一起完成了一个个在异国他乡的小小“探险”。同时,也感谢你们包容我在旅途中偶尔的小任性。

感谢我的弟弟和妹妹。这些年每当我出去旅行时,都是你们陪伴在患认知症的妈妈的身边,让我能放心地上路。

感谢我的先生韩朝华,在我出国旅行时,你是风筝上的那根线,是我离家远行时踏实的大后方;而在国内,你开车载着我旅行,滚滚车轮驶过了千里万里……

感谢参加过我的课程《影像中的生死课》和《自助旅行与自我成长》的学生们,你们年轻的面庞与发亮的眼睛,让我记住了:“你灵魂深处/总要有这样一个地方/永远在海面漂荡/在半空中飞扬/永远轻盈永远滚烫/不愿下沉不肯下降……”

感谢广西师大出版社的刘春荣先生、刘汝怡编辑和她团队的姑娘们。你们对于出版事业的热爱,对于作者的尊重,让写作的人仍然能在喧哗与骚动中保持一份信心。

感谢那些所有为旅行,特别是为自由行提供了方便和技术的人们,这会是一个很长的名单,也会是个很有趣的名单,从Lonely Planet 的作者,到无数应用程序的提供商;从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民宿主人,到网上无数慷慨分享攻略的“驴友”。没有他们,我很难想象我们可以这么畅快地出国旅行。

也感谢命运,让我在过了六十岁后,还能拥有旅行的热情和能力!

大地多么辽阔,可我什么时候才能重新上路?疫情过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一切都还未知,我只知道,我需要带上一根手杖了!

2022年6月26日

上一条:胡军教授追思纪念会暨《究真求道》出版座谈会通知

下一条:“第七届中国当代生死学研讨会”回放已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