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仁富
2013年2月17日午后,在三亚得知郑晓江老师于早上坠楼身亡的消息,一时间,身心灵的反应都异常剧烈,心里不断在念叨,这怎么可能呢?怎么可能呢?身体紧张得直冒汗!赶紧在网上查阅了一下相关消息,得知是在早上7点左右于住所所在楼的18楼坠楼身亡。赶紧拨打电话,不通;给他学生徐春林教授电话,没接;给他学生曾勇教授电话,证实消息属实!不知原因。有些无法承受之重!
我与郑晓江老师的缘不算早也不算迟。最早知道他,还是在宜宾工作期间,曾经购买和阅读他的《中国人生精神》与《西方人生精神》两书,深受启发,记住了这个名字。2005年到杭州工作后,思索着生命教育问题,寻觅新的方向,一年多也未能找到同行。2007年10月,在网上查到,湖北潜江召开一个小学生命教育课题的会议,会议嘉宾有郑晓江。一下子的神经兴奋,就冲着见到郑晓江,我和夫人马上买票到武汉,到潜江。记得赶到潜江时,已经是晚上9点多。稍加安顿,便直接找到了郑老师所住房间。这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但是,很快,彼此就像老熟人一样!11月,我和夫人及其他两位同事,受邀到南昌,到郑老师的研究所“江西师大道德与人生研究所”参访,并展开了小型的学术研讨。12月到武汉参加高校生命教育会议。
随后,我邀请他到浙江传媒学院来做生命教育讲座,并以此推动我校的生命教育。他喜欢喝茶,在西湖旁的虎跑泉喝龙井茶,赏传统音乐,真正的生命享受。在郑老师的推动下,2007年秋,我申请成立浙江传媒学院“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2008年春,我第一次开出《生命学与生命教育》课程。郑老师告诉我,他已经在台湾演讲时特别报告,中国大陆高校第一家生命教育研究所在浙江传媒学院成立了!其实,当他将这顶帽子戴给我时,我是很惶恐的。他说过,他是想在他的学校成立生命教育研究所的,但是,因为他已经有“江右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和“道德与人生研究所”两块牌子,学校不同意再给挂上一块牌子了。尽管他对于生命教育的推动不遗余力,但是没有得到那个“名分”,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无奈。因此,他对我们的研究所十分的热情支持和期待。
2009年6月,以我们研究所为主,主持召开了海峡两岸第一届大学生命教育高峰论坛,同时也是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和生命教育师资培训会。那一次,他带领的江西师大团队,我校的生命教育团队,云南三生教育团队,成为整个会议的主体。那一次,台湾生命教育之母纪洁芳教授,周大观文教基金会的周爸爸,快乐博士黄俊铭博士等第一次来到杭州参加生命教育会议,从此也结下不解之缘!2011年10月我们举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命教育高峰论坛,将这种合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高度。
2012年11月受邀参加常州生命教育会议,他和我同时受邀做大会演讲。会前,我和夫人到他房间拜访。他赠送我生命教育演讲录,聊得很开心。第二天,郑老师、广州大学胡宜安兄与我们一起往会议场,夫人给我们拍摄了一张合影,算是与郑老师最后的合照了。12月在首都师大,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郑老师在总结会上的总结是:生命教育在中国大陆达到了蓬勃之势!
可是,就是在这样一个蓬勃之势,推动这个蓬勃之势的核心力量却在这突然之间以完全以外的方式告别了这一正处于蓬勃之势的生命教育事业!心中有无法承受之重。震惊!悲痛!呜呼哀哉!
郑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是:死亡只是生活的结束,生命可以永存。他用他的生命与生活的二元张力来消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来说明生活中的痛苦是可以忍受的,来说明超越生活痛苦追求生命意义卓越是值得的。他的死,是他作为一个现实的真实的人的生活的结束,而他的生命将会永存,特别是伴随中国生命教育事业而永存!
永存的是他对生死学问的关怀与洞察;
永存的是他对生命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推动;
永存的是他对学界后辈的提携与关心;
存的是他对人所具有的那份仁者之心;
永存的是他那份对生命教育推广的无私之心;
……
何仁富 于三亚金鸡岭金鸡大厦,2013-2-17-16:16
作者简介:何仁富,浙江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新儒家唐君毅、生死哲学与生命教育的研究。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所长,浙江省高校思政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浙江省教学名师,浙江省151第二层次人选。创建大陆高校首家生命教育研究机构“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华夏生命教育网,创设并主办“海峡两岸大学生命教育高峰论坛”,长期从事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教学实践,《生命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研究》入选教育部首批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研究文库,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兼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大学生命教育联盟召集人、浙江省儒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癌症防治学会生死学与生死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