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师”与“人师” ——从生命教育的视野看当代教师素质的提升

分享到:
点击次数:479 更新时间:2021年01月29日22:09:31 打印此页 关闭

郑晓江(1957.06.142013.02.17),江西万载人,中国当代著名生死哲学专家、中国当代生死学研究先驱与生死教育实践先行者,原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出版了《传统道德与当代中国》《穿透人生》《传统──现代人的两刃剑》《中国人生精神》《西方人生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之源》《拷问人生》《中国死亡智慧》《祸福之门》《生死智慧》《善死与善终》《超越死亡》《生命终点的学问》《中国生命学》《生死学》等著作。

  要:本文主要从生命教育兴起的大背景下探讨当代教师的素质提升问题,认为,由于教育形势的新发展,尤其是我国生命教育的提出与贯彻,教师应该既当“经师”又为“人师”,亦即既是学生们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们的生命导师。

关键词:生命教育  教师素质  经师与人师  知识传授  生命导师  

 

 生命教育的定义目前已有许多,在笔者看来,生命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生命的教育”,即与中小学的语文、算术、化学、物理课等并列的又一门关于生命的课程,如此去定义生命教育则未免简单化了。其实,生命教育中的“教育”一词不能理解成名词,而是动词,即“教化与培育”的行为。因为,现代中国语境中的“教育”一词,最早出自于孟子所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在此,“教育”一词明显是动词,是一种教化培育的过程。所以,广义的生命教育是指培育人们生存、生活、生命以及生死品质的社会性的教化活动,其目的在于使人们学会如何积极地应对人生过程及生死的挑战,学会尊重生命并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培育人们对待自己、他人乃至一切生命体的责任感;而狭义的生命教育,则指大中小学中的以培育学生优秀的生命品质的教化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们从小就知晓生命的可贵,懂得如何去创造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从而获得身心灵的健康成长。所以,从根本上而言,生命教育的本质就是“使人成为人”,在“成人”的过程中,不仅让受教育者有知识与技能的增长,也包括如何使之适应生活、改善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更要让受教育者学会拓展生命的宽度、丰富生命的色彩,实现生命幸福与人生不朽的终极目标。

20107月29日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了要 “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可见,进行生命教育已成为了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生命教育的健康发展及推广,关键还在教师。我们不仅要在学校中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更要让全体教师都要有生命教育的素质:亦即老师们既应该是“经师”——知识的传授者;也是“人师”——学生的生命导师。因为,生命教育强调触摸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也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关键在于,生命教育与我们许多老师已熟知的知识性教学在方法上有着本质的不同,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细心地体会,并把生命性教学与知识性教学很好地融合起来。所以,生命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归结为一点即是:我们的老师应该是“经师”与“人师”的合一,真正贯彻个性化教学、体验性教学、启发性教学、生命融通式教学和知行合一式教学,这可能让许多老师不适应,要加强学习和培训。

比如,现在许多学校和老师还习惯成自然地在使用“教育的暴力”来管制学生,以应试的标准来划分区别孩子,比如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给差生戴绿领巾”;而包头一中学给优秀生穿“红校服”。朱四倍先生指出:“教育者的首要任务是让儿童和少年学会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促进其健康个性的发展,而不是羞辱学生,这是我们看待‘绿领巾’的前提。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就‘绿领巾’逻辑来说,显然是属于心灵伤害形式的教育暴力,其虽没有躯体伤害,但造成儿童情感冷漠、个性扭曲,容易形成奴性人格,在儿童的心灵造成更深的创伤。”这样一种“教育暴力”甚至导致了学生的自杀现象,令人痛心疾首:“413日晚,山东一位14岁女生李欣玥从自家五楼跳下,经抢救无效后身亡。据女生妈妈说,当晚她收到老师发来短信,要求还没理发女生这周末必须理发。这是老师当周第三条短信来催了。孩子听后坚决说不剪,后来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拉开窗户很快就跳了下去。在那一瞬间,女生妈妈根本没反应过来,当时就傻眼了……”笔者曾经在1968年随同父母下放在农村,读了农村的小学五年级、初中和高一;高二时回到某城市二中读书并毕业。本人写了一篇文章,深情地回忆起上世纪七十年代读书时学生被派去河中担沙建教室,大家干得热火朝天,一栋教学楼不久便建成了,直到现在还在使用,等等等等。一位不知名的“博友”回应到:

 现在能叫到学生去担沙? 

     那是个老师受人尊重的年代,
    
现在二中早已不是当年了,

很漂亮的大楼,很垃圾的老师,
一个教育产业化的年代,
包工头当校长了,
老师都是催交钱的高手了,
学生都是顾客了,
但没有顾客的权力,
班上也分贫富阶级了,
博主的那个年代
  早已远去消逝不见 
也许前后门那几棵大树还记得你……

笔者看到这段回应的文字不禁愕然,心中非常难过:为何师生之间、生校之间产生如此严重的问题呢?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应该深思、学校也都应该反省啊!

所以,我们要把知识的教育转变成知识与生命共同成长的课堂,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们的生命成长。但现实却不容乐观:教育的产业化冲动以及对金钱的追求已成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伴随着的必然是功利性凸显,忽视受教育者主体生命的丰富性及成长的复杂性。“老师”这个称呼不知何时已演变成一份谋生的“职业”而不是内含个人生命价值的事业,老师在教学中只付出“劳动”而不付出感情。

笔者最反对一句流传甚广的口号:学生是老师和学校的“衣食父母”。从实际情况来看也不是这样,现在小学到初中都是义务教育,不存在学生养活学校和老师的问题;就是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生要交一定的学费,也完全养活不了学校与老师,为什么国家还要把教育经费提升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呢?可见,说“学生是老师和学校的衣食父母”这句话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而且更严重的是颠覆了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也颠覆了师生间的伦常关系。从中国传统教育来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们在教育中可以“爱生如子”:学生以事“父”之道事“师”,老师也以教“子”之心来教书和育人。在生理上,老师与学生并没有血缘关系;但人不仅有生理生命,更重要的是人有精神的文化生命,老师培育学生,实际上即是养育学生的精神文化生命,对其知识的、人格的、精神的成长负责。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老师能称得上是学生的“父亲”。现在可好,学生变成了老师的“衣食父母”了?!简直是人伦颠倒,师伦颠倒,师将不师,学将不学,对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为害无穷!

首先是“师已不师”,出现了许多功利性极强的老师,有一位教师甚至对学生这样说:“当你40岁时,没有4千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的学生。”这既把金钱作为自身成功的标准,也是把金钱作为学生成功的标准,是一种典型的金钱功利主义,让学习的精神尽毁,这样的老师难道还能称得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吗?其次是“学将不学”。在教育产业化的思维主导下,许多学校的师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成了买卖双方的关系:老师、学校想的是利润;学生们则想的是我付了钱,我就是“上帝”。于是乎,一方面,老师上课、处理与学生的关系皆以金钱为准绳:以课时费多少来确定备课的时间与讲授的认真程度,以补贴多少来确定与学生交往的时间与深度。大学老师间常常交换的信息是:你们学校课时费是多少?以方便去“炒更”;而有些中小学教师则心中经常打着这样的算盘:这么少的课时费还不如上课讲五分之四,课后赚补习费,等等。教师丧失了以教子之心教书,而以功利为教学唯一的目的。如果是以教子之心教书,那还会功利心这么强吗?另一方面学生想的是:我既然养活了学校和老师,我就是学校和老师的“主人”,学校、老师都应该让我们随心所欲。我逃学、上课睡觉、讲话、考试抄袭、等等,你们老师和学校都管不着。所以,在大学生中有一个流传甚广的口号:“上课逃避;考试作弊;作业copy。”《中国青年报》报道:“716日,给学生打完‘测量学’的考试分数后,第二天上午,杨华收到手机短信:‘杨华你这样给分,小心遭报应啊,每天这么累,测量实习只给个及格,考试考高了还用平时分给拉下来,祝你全家早死哦,特别是你儿子。’‘我要你把六十分到七十五分这档的所有学生的分数提到九十,实习成绩提到优秀。否则我绝对会报复你或者你儿子的。我既然有胆量威胁你,也有本事让你痛苦,毕竟你的信息我已经全部掌握了。何况这件事你实在太过分了。’学生如此赤裸裸地威胁老师,还真是世所罕见。

我们再看中小学的情况。《都市快报》报道:安徽两女生教室服毒自杀,两人在黑板上写下遗言,周周写:“如果我死了,就怪数学老师,请警察叔叔将她抓走。”小梦写:“我好累,她们都不理解我,不想活了。”周周和小梦说,当天喝药是因为心里堵得慌,太压抑,成绩下降遭遇老师奚落,“不想活了”。小梦说,最近一段时间姜老师一直对她们不好,动不动就找茬子,还经常以作业没做好为由批评两人,有时甚至是挖苦。最让她们不能容忍的是,两人座位一直被安排在很后面,“连黑板上的字都看不清楚”。根据两个孩子的描述,她们喝药的直接导火线是姜老师催要补课费。两个好朋友早在一个星期前,就有了轻生的念头,只是因为害怕没有实施。1024日下午,数学课上,姜老师又当全班同学的面,问周周600元补课费什么时候交。“老师的话语和眼神让我感觉到难堪。”周周说。在新学期开学后,周周参加了姜老师在外面开办的补习班。快期中考试了,老师开始收补课费。“本来是不想参加(补课)的,但新学期报名时,姜老师多次以孩子暑假作业没有完成为由拒绝让孩子报名,这才参加了她的补习班。”周周的母亲说,参加补课也是希望老师对孩子好点,缓解关系。周周说,24日这天是姜老师第三次讨要补课费了,她觉得很没面子。她说不想活了,小梦也说跟着她“走”。

上述情况虽属个别,但暴露出来的问题则是触目惊心,引人深思。为何会造成如此状况呢?功利的毒瘤在教育界到处生长,表现之一是:许多老师这样想:学校既然没有付给我们普通老师辅导学生的钱,那么,教书者只教书,“育人”则可以分离出去,让班主任、辅导员、政工干部、校长们去操心吧。于是,每到下课,老师们从不愿多呆一分钟,夹起皮包急匆匆地走了。目前中国学校中老师与学生在情感、生活、生命、人格感化等方面的交流可能是中国自有学校以来最少的,更不必与中国传统书院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相比。所以,可以说,现今中国的学校里大多只有“教员”而无“老师”;只有“经师”而缺乏“人师”,这引发了学生们极大的生命困顿。

所以,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既能做“经师”又能当“人师”,这才是真正的教师,要改变“经师易遇,人师难求”的状况。一般而言,知识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科学的讲授来解决;但学生们的生命成长却需要靠老师与学生在情感交流、人格融汇、精神文化生命的潜移默化中才能完成。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是“经师”与“人师”的合一,但恰恰是在这一块,我们现行的教育系统出了大问题。老师几乎丧失了成为学生“人师”的素质与能力,与学生缺乏生命层面的沟通、交流、感召,使学生只关注生活问题而置生命存在于不顾,于是,便出现了如此之多“不想活”了的学生,这可能是我们教育的最大悲哀与危机。我们必须改变对中小学教师的评价体系,教师当然应该具有双重职责:教学与科学研究,但就中小学教师的科学研究而言,应该从课堂中发现科研课题,而研究的成果应该可以回到课堂,提升教学效果。现在最要反对的是,老师们为科研而科研,发表论文只为获得荣誉、评聘职称、得到奖金。对于中小学老师而言,评价的标准绝不应该是论文论著的数量与发表杂志及出版社的级别,唯一的评价标准应该是:教师们是否既是“经师”又是“人师”。

所以,我们的老师要从习惯了的知识性教学向生命性教学转轨,既要当“经师”,更要成为“人师”。何谓“人师”?何谓“人师”?第一、“人师”者,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与智慧,而且要做到“行为世范”。《韩诗外传》说:“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意思是说,只有那些知识丰富、智慧高超,而行动可以成为人们表率的人,才是“人师”。第二、“人师”者,视教育为“教化培育人的事业”。现今许多老师都把自己视为“教育工作者”,这有片面性,实际上是把从事教育当成了一种普通的工作来对待。但是,“教育”决不仅仅是一份谋生的“职业”,而是内含个人奉献、个人追求、个人生命价值的事业。孟子曾经说过:“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是中国古典文献中最早出现“教育”一词的所在,但很显然,孟子这里讲的“教育”一词是动词,指的是“行为”——教化和培育;而非名词,即把“教育”视为一种“行业”——职业、工作,这样去理解就忽视了教育其实是一种教化培育人的事业,其核心内容是把学生教导培养“成才”与“成人”。第三、所谓“人师”,即着力塑造学生的“灵魂”、培育其“能力”与“素质”者。爱因斯坦曾经说:“所谓教育,应在于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那是什么呢?正是“能力”和“素质”。如果我们把学生在学校内的学习定位于知识,特别是书本知识,学生毕业后知识老化了、忘光了,还能剩下什么呢?我们每个人都不防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在学校学了那么多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等的公式、解题的方法,到现在还能记得多少呢?其实真的都忘光了。所以,真正的学习是什么?真正的学习应当是对学生心灵(知、情、意)的培育与行为的校正,从而使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得以优化和提升。所以,老师在抓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要培育学生的生存技巧和生活的能力,让学生们有好的品德和行为。这样,老师就不仅仅要当“经师”,更要为“人师”,铸造学生正确的“灵魂”、培育其“能力”与“素质”。总之,所谓“人师”,其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灵与素质的问题,是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在为人师表的过程里,着力传授给学生生活与生存的技巧,构筑学生们的精神家园、价值体系和生命的终极关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有义务感和责任心的,善良而坚定的,温厚而严格的,热爱美好事物而仇恨丑恶行为的真正的公民,我们就应该真诚地对待他们。”

所以,我们必须理解生命教育的真谛:我们不是“教书”,而是“教人”,透过“书”而见“人”、穿过“知识”而深入学生“生命”的层面。一般来说,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各类生命困顿的问题,我们就应该为青少年建构一个生命意义的世界,而非仅仅只有一个生活的世界。从根本上说,我们的老师应该培养在校学生二类的能力:一种是生活的能力,亦即学生们谋取生活资料的能力,学生们要通过课堂及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来掌握相当的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将来走向社会之后能够顺利地就业、立足、成家,获得相当的生活水平。二是生命的能力,这是老师做为“人师”的职责,亦即在师生融洽的生命交流中给学生建构一个意义与价值的世界,让学生们树立起是非、好坏、优劣、美丑等价值观,并明白人生中究竟应该追求什么,抛弃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企盼什么,拒斥什么,等等。正如程芳老师认为的:“在快乐型生命教育模式下,师生关系是一种‘伙伴’关系,师生教学就像圆桌会议,没有哪一个人是权威,没有哪一个人可以强势压人。教师所要做的是设置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言。通过师生间热烈的讨论追求事件与问题的‘应当’。也许有些问题经过一番论争之后仍存而未决,但这并不是问题,重要的是师生在这个过程里进行论辩,给自己的思维和明辨力的提升。这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建构自己的价值体系的过程。如果教师不能亲近学生和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仅仅作为一个生命教育知识的宣讲者或诸多生命现象的描述者,我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意义就丧失殆尽了。反之,如果教师与学生能建立布伯所言的‘我一你’相遇关系,通过对话方式敞开心扉,针对诸多有关生命的问题进行不同层次的探讨与分析,生命教育课程教学将会异彩纷呈。”

 我们的教师如果要成为青少年们的“生命导师”(人师),就必须努力地做到以下二点: 

    其一、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用生命去滋养生命,用生命去引领生命。生命教育作为一种人文性的教育,其实质是:教化过程需“润物细无声”;培育过程则要“入灵无痕”。在课堂上,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看一个实例,观一段视频,讲一则故事,做一次活动,等等,然后就要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讲述,互相分享。教师始终要相信学生可以自己解决自身的问题,做生命的教育一定要运用生命化的方法来进行。学生们知识的增长可以靠课堂教学来达到,而他们的生命品质则需要生命个体自我生长出来,外在的灌输、教导效果会很差。比如一个老师苦口婆心地教导孩子要诚信、要孝顺、要感恩、要服务社会,等等等等,孩子们可以在考卷上答得非常完整,可以得一百分,因为有“百度”、有“谷歌”;但考出高分的孩子却未必能真正把这些道德与生命的知识内化为自我的品质,更难以“知行合一”地去做。所以 ,生命教育过程中必须通过启发式、引导性、参与性的活动,来让学生们在思考中自己得出结论,在互相启发中获得生命的成长和德性的进步。生命教育的课堂应该是提供一种思路、一种为人处事的方法,让学生们去反刍,去融会贯通。

其二、在生命教育的视野下,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而每所学校都受到独特地域文化的影响。生命教育就是在承认个性化生命基础上的特殊的教育行为,以成就富有个性的健全的人为目标。人之生命在时间上是一个无穷发展的过程,在内涵上是一个永不重复、永无穷尽的复杂生成体。生命的独特性,使生命的成长亦有其独特性,在体制内的课堂中,如何完成生命的个性化成长呢?生命教育应该是以情化人感人育人,而非以势压人服人驭人;在生命教育的课堂中,要动之以情为主线,晓之以理为基础。所以,生命教育的课堂应该是老师与同学合作、反省、讨论、共同找寻想法和信念的过程。要充分地调动学生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品格、想像力、创造力、表达力、自我认知力和人际亲和力,等等。所以,生命教育是最能体现“教学相长”的课堂。

总之,目前许多青少年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郁闷、无聊、纠结、“活得很累”等生命的困顿;有些学生则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难觅、精神家园不知在何处;甚至沦入到——吸毒、自杀、伤害他人的种种困境之中,我们不仅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引入生命教育,我们的全体教师也都应该具备生命教育的素质,掌握生命教育的方法,不仅在专门的生命教育课中致力于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也在各自专业的学科教学中贯彻生命教育的观念,以使青年学子在血脉上与中国优秀的生命文化相融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辉煌生命、不朽生命;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知识传授、生命交融、人格感化的过程中让青年学子摆脱生命困顿,进德修业,安顿身、心、灵,获得幸福与成功的人生,终则超越死亡,获得生命的永恒。对我们全体教师而言,生命教育的过程也是老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我们全体教师应该从关注自己的追求做起,充实自我,内化生命教育的素质,用自己的生命成长去引领学生的生命发展,不仅要成为学生们的“经师”,更要成为他们的“人师”,亦即学生们的生命导师: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用生命去滋养生命,用生命去引领生命,终则获得当教师的最大幸福与快乐。

 

上一条:生死度外有生死? ——悼念郑晓江教授 下一条:晓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