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生活在农村,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为什么爷爷临走前的那半个月里,总是会在半夜敲床?”后来才知道,那时候爷爷患了癌症,痛得不得了,那一声声闷响是他用来转移注意力的、唯一的‘解痛药’。”对于亲人来讲,如果看着患癌的亲人在生命末期那么疼,哪怕只有几天,那种无能为力,也会折磨一辈子。”从事安宁疗护的护士王素兰说道。
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关于开展第三批安宁疗护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把安宁疗护对生命终末期人群的关怀,向乡村延伸。而能不能不这么痛苦、能不能少花点钱、能不能走得有尊严是患者在生命的的最后阶段的基本需求,守护“日落”,太平中心卫生院立即行动起来。
太平中心卫生院通过引进专家资源(原华西附二院、成都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护理部主任王玉琼),为周边村镇的老年人提供居家和机构安宁疗护服务,为终末期患者提供营养支持、镇痛治疗、医疗护理、心理疏导、在线咨询、家属护理等全方位服务模式,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和尊严,同时,医院还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提供居家免费服务与免费领取止痛药物的途径。
时常被病人家属的感谢之情“暖到”。
案例1--眼部肿瘤晚期的89岁婆婆,太平前进村人
因左侧眼睑肿物被诊断为“左眼睑恶性肿瘤”,先后进行了2次手术,2023年11月入住太平中心卫生院安宁疗护床位,后因“寿终正寝”“落叶归根”的传统死亡观念,由机构转入居家安宁疗护。在出院后,团队组织召开家庭会议3次,居家治疗(止痛、换药、伤口会诊)12次,微信随访16次,记录生命体征与精神状态、饮食状态。临终前,患者躺在床上,大儿媳坐在床边,陪着老人慢慢地聊天,老人诉说对子女的不舍与感谢,媳妇说着老人对他们的照护的细节,两人的声音在宁静的夜晚里显得格外温馨。就在这共同的回忆中,老人缓缓的闭上了眼睛,无痛苦欣慰地离开了她爱的家人。清晨,家属请邻居到院告知了老人离开的消息,并对老人居家安宁疗护35天的关心关爱表示感谢。
一天,大儿媳赶集路过卫生院,特地走进来,从背篼里面拿出自家种植的白菜、萝卜、蒜苗塞到医护人员手里并热情地邀请其到家里做客,说太感谢给予老母亲的关心关爱。看得出,她对老人不舍的情绪还是郁结在心头,但她告诉老师,能看到身患眼睑癌的母亲,在家里缓解疼痛,得到体面的照护,最后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详地离开这个世界,对她对家庭而言已是莫大的安慰。那一刻,作为中心卫生院安宁疗护的护士是最感到最欣慰的。“这就是我们做安宁疗护的意义。如果死亡不可避免,我们要尽可能让病人有尊严地走。”“只要接触过,都会认为这是值得做的工作。”从事安宁疗护的护士秦倩说道。
案例2--晚期骨癌的夏大爷(化名) 太平白马村人
于2023年12月开始实行“居家安宁暖”(居家安宁疗护)服务后,首次上门患者就说自己太痛苦,想早点走,不想拖累家人,继续聊天中得知他家经济困难,儿子离异,老伴疾病缠身等情况后,提供免费领取止痛药的途径与安宁暖服务。在我们进行安宁疗护服务的1月后的第4次家访时,看见了温馨的一幕:暖暖的阳光洒满了小院。大爷坐在轮椅上,由儿子陪伴着在院中晒太阳。儿子轻声说:“爸,您看这阳光多美,多暖和。”大爷望着天边,眼中闪烁着温柔的光芒,缓缓道:“是啊,这阳光让我想起了曾经的日子,虽然现在我走不动了,但有你在身边,我就觉得心安。”两人相视一笑,那份默契与深情,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动人。突然,大爷对儿子说:“孩子,我知道我的时间不多了,但我很满足。有你们在我身边,我觉得这一生没有白过。”儿子听后,眼眶微红,紧紧握住患者的手:“爸,您放心,我们会一直陪着您。”这样的对话,虽然简单却充满了力量。
老人离开后,其家人会定期接到护理人员的安慰(哀伤辅导)电话。协助丧葬、安慰家属、定期回访……把对生命的尊重贯穿全程。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
安宁疗护如同冬日里的暖阳,照亮了患者与家属的心灵,让这段特殊的旅程充满了爱与希望,让患者按照本人期待的方式好好活到最后。在这里,“医”的作用基本可以满足“少痛”所需,“护”的负担相对较重。这是守护“日落”的意义,安宁疗护从机构延伸到家庭,护航人生“最后一公里”。
在分级诊疗背景下,加上传统死亡观念,临终患者可以充分享受家庭成员的亲情陪伴和照护,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同时有利于减轻家庭负担和节约医疗资源,让生命尊严谢幕,实现“为病人减轻痛苦、为家属减轻压力、为社会减轻负担”的目的。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诠释了安宁疗护的医学真谛,也是太平中心卫生院守护“日落”,安宁疗护入乡村,基层卫生机构筑建安宁港湾的护理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