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期 “华人生死学回顾与展望”专栏主持人引语
发布时间 : 2022-12-31

雷爱民


   “现代生死学”从傅伟勋先生提出开始,至今已走过近三十年光景, 但是,生死学作为华人世界独特的学术研究,迄今为止仍未获得犹如 哲学、文学、史学等学科一样的学术地位和认可度,在中国内地,生 死学更是少数学者在特定学科范畴之下从事的颇具个性的学术研究, 总之,生死学尚未登上普遍承认的学术大雅之堂。回顾生死学从创立 到其发展的三十年历程,中国台湾两位知名生死学专家钮则诚先生、 尉迟淦先生可谓见证和亲历了台湾生死学的兴起与发展之过程,并且 直接参与了台湾生死学的建构、台湾生死学研究机构的建设和领导, 亲自参与了台湾生死教育的研究与推广,对于两位前辈专家而言,生 死学不光是他们的研究专业,更是他们人生实践与个人履历的精神内 核。两位专家围绕生死学、尤其是华人生死学创立的缘起、发展中遇 到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可能走向等,向我们系统地展示了新生的生死学 经历的遭遇与真实处境。其中,对于生死学的独立学术地位,以及华 人生死学的理论建构等遇到的质疑与问题,例如生死学是否应该成为 具有普遍性的、统一的、独立的学术研究部门,还是仅仅作为一种“虚 学”、可各自表述、分途发展?这里面似乎存在着较大分歧。生死学 到底应该谋求怎样的发展路径与未来出路?如果生死学是华人地区 的地方性知识,那么,它的共识性再强,也不可能超出华人文化而被 更多的非华裔所承认,如此一来,生死学要成为独立的学科与现代学术体系的一脉就有相当大的难度。而当我们谋求生死学成为现代分科 治学中统一的、独立的、完整的学科时,生死学应该研究什么、生死 问题是否真的可以被人完全知晓等,这些问题又会成为十分棘手的难 题。生死问题对于所有人而言,都是不容易回答的问题,生死问题的 思考与回答呈现出来的差异性和多元性似乎又让我们难以简单地把 某一种答案或者看法当成是唯一的生死学真谛。因此,在走向现代生 死学的建构过程中,绝对主义倾向与相对主义倾向难免会成为某一种 研究的底色或立场。如果现代生死学要成其为学,适当的绝对主义倾 向,或者说趋向生死问题真理相关的系统研究仍然是它走向学术独立 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我们在探索生死问题的真理之时,适时承认任何 学问都是建立在探索者信奉的价值观、世界观、文化观底色之上的, 那么,对同一问题给出不同的结论就不算什么奇怪的事情——重要的 是,不同学者都可以就一些共性的问题给出自己的看法或者答案,而 最终人们选择相信什么,这取决于许多因素,而真理性或许是最重要 的原因之一。

上一条:《华人生死学》期刊致各界同仁的感谢信

下一条:2022年第1期 “死亡图像”教学法及其在高校 《生死学与生命教育》课程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