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当代死亡问题研讨会在清华召开

分享到:
点击次数:544 更新时间:2021年01月28日15:17:09 打印此页 关闭

清华新闻网11月15日电 (通讯员 雷爱民)11月12日,首届中国当代死亡问题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召开。会议以“探究死、珍惜生”为主题,来自内地、台湾、澳门30多位专家学者和教师学生参会。会议是中国内地首届围绕生死学、死亡哲学、生死教育等展开的专题研讨会,旨在直面死亡社会问题,以期呼吁学界、公众、政府决策层重新审视个体死亡问题,珍惜、尊重、关爱和善待个体生命。

一直以来,受忌讳死亡等文化因素影响,中国内地死亡研究力量薄弱,死亡教育基本空白。生死教育是关乎个体、族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大事,如何改变非正常的死亡社会现象,引导国民树立正确的生死认知是中国当代生死研究的重要课题。 

研讨会现场。舒洁 摄

会议开幕式上,清华大学哲学系卢风教授和北京大学哲学系胡军教授分别致辞。卢风表示,生死研究非常重要,中国传统儒家的生死观对当代中国人的生死安顿具有重要价值与积极意义。胡军认为,生死研究与生死教育极其关键,生死问题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生死问题不能有门外汉,如何面对死亡问题是个体必修的生命课程。

在研讨环节,围绕死亡研究理论脉络和历史发展等问题,与会专家学者展开了热烈讨论。著名生死学研究专家、台湾辅仁大学教授钮则诚就生死学的缘起及现代生死学的意义及其系统化建设等做了阐述。他认为,兴起于台湾的生死学是西方死亡学在华人地区本土化的结果,生死学强调生死一体两面,更适合华人对生死问题的理解和安顿。著名死亡哲学研究专家、中央党校教授靳凤林就中国死亡哲学研究40年来的发展状况与未来走向做了回顾与展望,介绍了当代死亡哲学发展的缘起以及不同流派、代表人物等。生命教育专家、浙江传媒学院“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所长何仁富从死亡作为一种生命权利及其落实的角度探讨了自杀不应作为一种普遍的个人权利而存在。

除了死亡研究学理探讨,各位专家学者还围绕死亡教育进行了深入交流。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教授孙树仁从殡葬专业人才培养角度出发,认为殡葬专业应该与人文学及生命教育结合,提出生命终点要止于至善。澳门镜湖护理学院教授朱明霞则介绍了澳门青少年及长者面对死亡焦虑的现状,并提出要开展有效的死亡教育,必须确切地描述死亡焦虑状况。广州大学教授胡宜安从开设生死学教育课程的实践出发,提出了自杀的三联征与预防策略建构思想,认为生死教育对中国当代大学生极其重要。山东大学医学院教授王云岭从医学院开设死亡文化与死亡教育课程角度,认为死亡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并提出中国当代死亡教育的发展路径与可能模式。

会后,部分专家提出建立生死问题研究所、开办生死研究和教育论坛、建设华人生死研究协会等倡议,得到了学者们的回应和讨论。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舒洁 摄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医科大学、郑州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中央党校、华中师范大学及北京松堂医院的多位师生参与会议并发表各自的见解,共同探讨了中国当代生死问题研究与生死教育。


上一条:“当代中国清明墓祭之礼的内涵与仪轨构建”研讨会通知 下一条:第二届中国当代生死学研讨会